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彭昊】论“庄出于儒” (2)


    二 《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
    对于孔子个人,庄子是给予尊重的,盛赞其“勤志服知”,慨叹“不得及彼”。《寓言》记载:
    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言也。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十批判书》所指出的:“虽然庄子存心也颇想同仲尼比赛,但他的心悦诚服之态,真可说是溢于言表。”《德充符》中借鲁哀公之口褒扬孔子,说:“吾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这种过分的褒扬态度,如非内心真正尊儒,怕不会如此下笔。
    《秋水》中借河伯之口感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说明庄子对孔子学问的渊博是持肯定态度的。
    尽管孔子大都被庄子放在贬损的地位,但那是借以立道家言论的需要。其实庄子记载的孔子的活动情况,还是符合历史上的孔子原貌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叙了孔子在外奔波求仕的经历,《庄子》书中多次反映了孔子的不得志,《天运》、《山木》、《让王》、《渔父》诸篇均讲孔子“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并且身边总有弟子颜回、子路、子贡随从,在师生的交谈中,仍不失孔子的儒家风范。
    《人间世》篇中记述,颜回将至卫,请行于孔子。孔子第一句话便说:“嘻,若殆往刑耳”!又曰:“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作为老师,孔子不厌其烦地劝说颜回全身远祸,不居乱邦,甚至提出了“心斋”的修炼方法。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事于孔子。孔子先以“命”、“义”这两种“天下之大戒”提出“孝之至”、“忠之盛”的观念,指出“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又提出:“凡交近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无迁令,无劝成”。这些都是鲜明的儒家思想。
    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庄子》中的孔子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他谦虚地说:“丘则陋矣,丘,天之戮民也”,“丘也请从而后也”,“丘将以为师”(《德充符》)。他与宋元君谈神龟托梦之事,从而得出“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的结论。孔子主张“志于道”(《论语·里仁》),他与弟子总结佝偻承蜩之道时,高度赞扬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心之道(《达生》)。孔子欣赏颜回的安贫乐道,提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让王》中孔子更明确发挥了这种思想,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当孔子经常被作为道家思想的宣扬者、崇拜者出现在《庄子》书中时,庄子是在借重孔子立论言道,目的在于把儒家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置于庄子所追求的回归自然的目标之下,这是艺术的真实,而非历史的真实。
    颇值得注意的是,汉儒也认同了庄子对孔子的刻画,以至于《韩诗外传》中以庄子思想释孔子:“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这里的语言色彩十分近同于庄子,并把《庄子》的概念、意境重新加以组合,构筑了兴仁义的道德之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