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 (9)


    作为宗教性的协同创造
    对于古典儒学来说,“宗教性”从其根本意义来看,是指一个人清楚、充分地体悟到整个领域中现存事物的复杂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此人以作为协同创造者自己参与的身份,通过内省的觉悟,产生敬畏之心而获得的。只是由于发现和赋予事物的种种联系,人们才认识到、或添加了事物的意义。之所以能够与所有的事物“站在一起”,是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经验中获得了一种持续的平衡,这样做由于没有减损生活的种种可能性的强制,能够在每一个行动中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孔子在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所要指明的,就是这种性质的自我肯定的宗教性: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36】
    (从五十岁起我认识了天命,六十岁起我的耳朵达到了调和,从七十岁起我能够自由地驾御心灵而不超出疆界。)
    这段话的语汇依靠无处不有的“道”的隐喻:开辟一个方向,确立自己的位置,明白走什么道路,弄清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不论一个想到哪里,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不断前进,不要误入歧途(有人推测,这段文字中的“耳”可能是个讹误,但是定州本《论语》中有这个字)。
    注释:
    【1】尽管杜威自己确实有时使用“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他的“自然的虔敬”(natural piety)的主张最好描绘为“自然主义”,因为他的思想决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反,他的环境论(contextualism)将人类完全置于自然界之中,人类社群在其中与自然的律动与节奏谐动。
    【2】见郝大维的《多变的凤凰》(David L. Hall, The Uncertain Phoenix.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82),第249页。要了解关于这些观念的更新的讨论,见郝大维、安乐哲的《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David L. Hall and Roger T. Ames, 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施忠连译)。
    【3】见郝大维的《多变的凤凰》,第249页。
    【4】《查拉斯图拉如是说》II,2。见西谷敬治《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Keiji Nishitani, The Self-Overcoming of Nihilism, Trans. Graham Parkes with Setsuko Aihar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第49页。
    【5】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资料》(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1992),第27页。宇文所安对“诗”的思索的唯一问题是,他似乎倾向于将他的眼光只限于诗歌,认为它与别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正如A.N.怀特海所说:“艺术是大自然的教育”。这与以下这些看法成为对照:艺术是对大自然的形式(柏拉图)或作用(亚里斯多德)的模仿,或艺术是大自然的转换(存在主义者,浪漫主义者),或是大自然的升华(弗洛伊德)。
    【6】《论语》第六篇第三十章。
    【7】这一段文字使人想起《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三章: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慧要求适合于环境(见《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二章)。因此一个人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必然也要实现其外在的境遇(situation)。
    【8】《中庸》第二十五章。
    【9】这个版本的《中庸》使人们想到《论语》第十二篇第一章:“一日克己复礼……”,第四篇第五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第四篇第六章:“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以及第六篇第七章:“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0】《中庸》第一、第三十二章。
    【11】《论语》第十五篇第三十六章。
    【12】见《中庸》第一、第二十章。“达”字意为“突破”,就象谷粒萌芽生长,破土而出。
    【13】《论语》第一篇第二章。
    【14】“儒教”这个词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已经出现,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84页。
    【15】我们根据《孔子家语》(《索引》17.1/34/14)中的文字作这样的修改:
    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
    孔子反复申明这样一种观点:礼作为一种文饰,是稍后的事情,见《论语》第三篇第八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又见《论语》第三篇第四章,第六篇第二十七章,第十二篇第十五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