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11)

[13]同注[10],第379-381 页。
    [14]同上,第383 页;又见注[6] ,第223 页。
    [15]另请参见拙著《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年6 月,第339-340 页。
    [16]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台北,学生书局,1986 年5 月全集校订本,下册,第292 页。
    [17]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1963年1 月始由香港人生出 版社印行,此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 版,第13-14 、15-16 页。
    [18]同上,第16-18 页。
    [19]同上,第21-22 、29-31 、37-40 页。又,关于《中庸》、 《易传》与《论语》、《孟子》之关系的看法,牟先生日后有所修订, 详见《心体与性体》之《综论》部。但就性命天道相贯通,就践仁体 道的道德实践而蕴涵的宗教意识和宗教精神而言,《心体与性体》非 但没有改易,反而更有所发展。
    [20]参见牟宗三:《作为宗教的儒教》,同上,第93-106页。
    [2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5 月初 版,此据1981年10月四版,第一册,第一部《综论》,第4 页。
    [22] [23] 同上,第6 页。
    [24]参见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 8 月初版,此据1976年9 月再版本,第453-455 页。
    [25]牟宗三:《圆善论》,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7 月初版, 第328 页。
    [26]同上,第332-334 页。另请参见颜炳罡著:《整合与重铸— —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5年2 月初 版,第350-352 页;杨祖汉:《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论与真美善说》, 1997年7 月第10届国际中国哲学会(汉城)会议论文。
    [27]参见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论中国哲学和宗教的途径 问题》,原发表于纽约《联合》杂志,1970年11月,后收入《人文心 灵的震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6年,第29、33-34 页。
    [28]杜维明:《儒家论做人》,《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 我认同》(以下简称《儒家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11月版,第57页。
    [29]周勤:《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杜维明教授访谈》, 《中国文化》第12期,1995年秋季号。
    [30]参见杜维明:《宋明儒学的宗教性和人际关系》,《儒家思 想》,第155 、149 页。
    [31]同[28],第67页。
    [32]同[30],第155-156 页。
    [33]详见杜维明:《中与庸:论儒学的宗教性》之第五章《论儒 学的宗教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 杜维明:《从宋明儒学的观点看“知行合一”》,《人性 与自我修养》,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116-117 页。
    [35]参见杜维明:《儒家思想》,第55、59-60 、151-153 页。 [36]同[29].[37] 参见杜维明:《论儒家的“体知”——德性之 知的涵义》,见刘述先主编:《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东 亚哲学研究所出版,1987年1 月;杜维明:《身体与体知》,台北, 《当代》月刊,1989年3 月,第35期。
    [38]参见杜维明:《从“体知”看人的尊严》,1998年6 月,北 京“儒学的人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另请参见杜维明与冯耀明有关体知问题的论战,见杜维明:《宏愿、体知和儒家论说——回应冯 耀明批评“儒学三期论”》和冯耀明:《“儒学三期论”问题——回 应杜维明教授》,分别见台北《当代》月刊,1993年11月第91期和1994 年1 月第93期。
    [39]刘述先:《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原载台北《中国学人》,1970年3 月,第1期。此文后收入著者《生命情调的抉择》, 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3 月初版。英文论文发表于夏威夷《东西哲 学》,1971年第2 期(总第21期)。
    [40]详见(A )刘述先:《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意义》,《生命 情调的扶择》,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5 月二版。第47-48 页; (B)刘述先:《由当代西方宗教思想如何面对现代化问题的角度论儒 家传统的宗教意涵》,《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八方文化企业 公司,1996年第12月初版,第85-93 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