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10)


    我觉得还有一些尚待思考的问题需要提出来作进一步研究。(一) 在学理上,当代新儒家主要关心的是心性之学和知识精英士大夫的信 仰,而礼乐伦教是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生活,对儒教设施、组织、祭祀 活动、政教关系,特别是历史上民间社会、民心深处的宗教性问题却 疏于探讨。在儒家伦范制度中体现了临近终极的强烈情绪和信仰,也 渗透了对生死问题的最后意义的解答。不仅在士大夫中,而且在民间, 人们并非凭藉超自然的力量,而凭藉人的道德责任。足见儒家体制对 现世的重视,儒家宗教精神对民间的渗透。但小传统中的民间鬼神信 仰与儒学信仰毕竟有很大差别。[55]对这些问题,尚需作全面的研讨。 (二)对儒学宗教性的负面效应,包括伦教之负面,还要作出进一步 的检讨与批判。(三)无需讳言,儒学超越性不及,而内在性偏胜。 如何从宗教现象学、比较宗教学和儒教史的角度,解答超越性不足所 带来的中国文化中的诸多问题。(四)在诠释儒学的宗教意涵上,需 要并重经学资源与理学资源。目前特别要加强考古新发现的简帛中的 先秦儒学资料的研究。(五)在比较康德与儒学时,充分注意康德的 近代知识学与理性主义的背景,此与仁心良知的体验实践路数有着重 大区别。(六)本心仁体、自由无限心及知体明觉活动的限制问题, 即道德的主体性的限制问题(此还不是“命”之限制性问题),道德 的主体性与个体性不能互相替代的问题,作为生命存在的个体全面发 展的问题,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问题, 尚需作进一步的疏理。(七)儒家、儒学、儒教之精义能否或在什么 意义、什么层次上重返现实社会,并为当代人安身立命的现实可能性 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探讨。
    作者:郭齐勇
    注释:[1] 关于本世纪部分华人学者对儒学是否宗教或是否具有 宗教性的看法,另请见拙作:《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 格的精神形态》,《文史哲》,济南,山东大学,1998年第3 期,第 35-37 页。又请见拙作:《中国大陆地区近五年来的儒学研究》,1998 年4 月3 日曾演讲于哈佛大学,并即将刊载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 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李明辉主编之《当代儒学研究丛刊》。文中详细 介绍了李申的《儒教、儒学和儒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1997年第1 期)和何光沪的《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 “返本”与“开新》(《原道》第2 辑,团结出版社,1995年4 月)等。
    [2] 例如唐君毅说:“直到民三十七年写《宗教意识之本性》一 文后,至今五六年,我才对宗教之价值有所肯定,同时认识儒家中之 宗教精神。”(见唐君毅:《我对于哲学与宗教之抉择——〈人文精 神之重建〉后序兼答客问》,项维新、刘福增主编:《中国哲学思想 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第八册,第186 页。)
    [3] 这一宣言的起草者是唐君毅,初发表于《民主评论》,香港, 1958年元旦。现收入《唐君毅全集》,卷四,台北,学生书局。
    [4] 同注[2] ,第202 页。
    [5] 见唐君毅:《理想的人文世界》,《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第八册,第262 页。唐氏认为人文包含宗教,也依赖于宗教。他把宗 教界定为人文世界的一个领域,视宗教为“整个人生或整个人格与宇 宙真宰或真如,发生关系之一种文化,亦即是天人之际之一种文化。” 见唐著《心物与人生》,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2 月全集校订版, 第205 页。
    [6] 见唐君毅:《中国未来之文化创造》,《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第八册,第220-221 页。
    [7] [8] 同注[2] ,第204 页。
    [9] 同注[6] ,第215 页。
    [10]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学生书局,1974 年月10月三版,第343 页。
    [11]同上,第348 、373-374 、377 页。
    [1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80 年月4 月三版,下册,第465 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