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和”思想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借鉴意义(2)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因而天地人之间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 
    1.天地人之间辩证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 
    儒家关于“天地生万物”及“仁民爱物”“物我相亲”的观点就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儒家在强调自然对人类影响的同时,提出了人也可以利用自然、影响自然。孟子就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口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意思是,人只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天人合一”是儒家伦理的重要思想之一 
    儒家早期的思想家虽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不能说他们没有这种思想。董仲舒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并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张载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则明确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朱熹 = 8 \* GB3 \* MERGEFORMAT ⑧也认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地,即生此人,则又在天矣。”王阳明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虽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涵和旨意上远远超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而指向人与世界关系的精神层面,但它本身所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追求却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构成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3.人类认识自然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绝对人类中心论、相对人类中心论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到动物解放一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不断转换。虽然这其中也出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统一关系的论证和认识,但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某种倾向,总是逃脱不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对立认识。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受其影响,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都影响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儒家人文精神中“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以及“民胞物与”“尽物之性”的生态伦理观念里所闪现出的哲理与智慧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廓清思维的烛照之光。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是具有主体精神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能违背自然固有的发展规律,应该注意保护和尊重自然,最终就可以做到“天人合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摒弃那种将人与自然绝然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