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4)


    7、存在者:a being / beings 
    无论是形而上存在者,还是形而下存在者,都是存在者。我们有时需要兼称这两种存在者,即称谓一般的存在者。但是,既然我们已经把形而上“存在者”译为大写的the Being、而把形而下“存在者”译为小写的being,那么,涵盖这两者的一般“存在者”又该如何翻译?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或许可以采取这样的译法,就是:a being(单数)或者beings(复数)。这里的“a being”与上文谈到的存在者之存在“being”(无定冠词)是有所区别的。
    8、在:zai / Being 
    作为生活的指谓,“存在”具有深邃的义蕴。汉语“存在”由“存”与“在”构成,这是两个非常古老的词语。
    汉字“在”是否出现在甲骨文中,存疑。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认为:“卜辞用‘才’为‘在’”;而甲骨文“才”字形,“示地平面以下,丨贯穿其中,示艸木初生从地平面以下冒出”;“卜辞皆用为‘在’,而不用其本义”。 卜辞用“才”为“在”,这是对许慎《说文解字》的一种修正。许慎说:“在:存也。从土,才声。”他认为“在”里的“才”仅仅是读音,这是不对的,按甲骨文的用法,“在”字的含义恰恰就体现在“才”上。《甲骨文字典》对“才”字的字形分析,与《说文解字》完全一致:“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这就是说,“在”字最初就是“才”字,其字形已包含了“地”、也就是“土”的意思。
    显然,“存在”乃是“才”字固有的一种含义。简单来说,“在”或“才”的含义是:草木之初生(本义);存在(引伸义)。这个字与上文谈到的“生”字的字形对应:“一,地也”对应于“土”;“ 从丨上贯,将生枝叶”对应于“屮”。因此,这两个字的本义非常接近:草木生长在大地上。同时,与“生”一样,“在”不仅是说的草木的存在,而且是说的人的存在。人和草木同生共在,即是“无分别智”的纯粹存在。因此,这种意义的“在”仍可以译为“Being”。
    9、存:cun / co-exist / mutually care for 
    汉字“存”可能不见于甲骨文,但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汉语“存”有两层基本含义:
    (1)生存、同生共在、存在:survive / co-exist / being 
    汉语“存”的本义之一是同生共在,犹如上文谈到的“生”、“在”均有同生共在之义。《说文解字》认为:“存:恤问也。从子,才声。”上文讨论“在”时已经指出,“才”其实也是有意义的,那么,“存”字由“才”和“子”构成。上文也已谈到,“才”的意思是草木初生。而“子”则是人之初生。由此可见,“存”比“生”、“在”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人和草木同生共在、万物一体的“无分别智”。所以,尽管就“存”的日常用法来看,它与英语“survive”对应;但就其本义看,它更与英语“exist”、尤其是“co-exist”对应。而“存”与“exist”一样,具有“存在”的含义。这就是说,存在就是万物一体的同生共在。
    (2)关爱、仁爱:mutually care for / love / benevolence 
    汉语“存”的本义之二是关爱。《说文解字》将“存”解释为“恤问”。“恤问”又叫“存问”,这个词语直到民国年间还是常用的。《说文解字》解释:“恤:忧也。”例如《诗经·大雅·桑柔》:“告而忧恤。”显然,“恤”是出于同情(commiserate or sympathize),同情出于关爱(care for)、源于仁爱(benevolence or humaneness)。因此,“恤问”的反面是“不闻不问”,即麻木不仁。联系到“存”字的上一层含义同生共在,那么,“存”的本义即互相关爱,可以译为mutually care for。如此看来,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所谓“存”就不仅仅是在说朋友存活着、存在着,而且是在说友人与诗人互相关爱着、牵挂着,而“天涯若比邻”正是同生共在的生活感悟。
    这样一来,作为存在的“存”就几乎直接与“仁”是一回事了。上文曾引孔颖达疏“仁犹存也”亦有这层意思。而这正是生活儒学的一个基本观念:爱即在,在即爱。《中庸》所说的“诚”能“成己”、“成物”,“不诚无物”,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唯其如此这般地理解存在与仁爱——以仁爱为大本大源也就是以存在为大本大源,生活儒学才是真正的儒学。
    由此说来,孟子所说的人生“三乐”之一“父母俱存”(《孟子·尽心上》)就不仅仅是说的父母健在,而且是说的他们与子女在爱的情感中共同生活。孟子对“仁”或“爱”与“存”之间的密切关系深有体会,这是人们过去还没有意识到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这些论述中的“存”与“仁”,恐怕都须重新解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