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2)

从源头上看,儒最先是原始宗教中的一个职能分工。从甲骨文可知,殷商的儒,专职为贵族祭祀祖先、办理丧事、担当司仪等。周灭商以后,儒除继续以祭祀礼仪为职外,开始出现以“六艺”教民的“师儒”。在商周时期(严格说应是西周,因为商代文献不足征),礼乐文化可说是整个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礼乐文化的性质不仅是宗教的、政治的,也是世俗的、文化的。它们不仅是一套制度和仪式,同时也是一套文化的建构和理想,其功能涵盖了社会、宗教、政治、道德、情感乃至资源的等级分配诸多层面。这是一种理性的、有条理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诸种行为规范或准则,所强调的是尊重等级差异、注重举止合宜、保持仪节风度、控制意志情感,其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而儒则是这种礼乐文化主要的制定、承载和传播者。西周时代“制礼作乐”周公,就是一个大儒,孔子对他很崇拜。
    西周灭亡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动荡的春秋时代。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沦落,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下移,其表现就是以“六艺”教民的儒纷纷散落至各地。由于当时齐鲁之地文明程度较高,保持着浓厚的礼乐传统,因此这里集中了较多的儒。他们中除一些人继续从事“六艺”知识的教授外,相当多的人则凭借熟悉礼仪的本领,从事赞礼、相礼尤其是婚丧礼的活动。孔子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儒”。
    孔子是一个述而不作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很强的从政意识,想干一番治国安民事业。但命运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在教育事业上却做得不错。孔子从事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他不是当时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开创者,但可以算是当时办“私学”的一个成功者。孔子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从而形成了后来称之为“儒家”的思想学术群体。
    孔子以后,这一学术群体分为八个支派,成了战国时期的“显学”,以后则是孟子和荀子二支独秀。秦以后,儒家发展流变出所谓的汉唐儒、宋明儒、现代新儒家等十分庞杂的系统;又有所谓的经学、理学、朴学之分,学统、道统、政统之说等,这些就不必细讲了。我们还是简单地谈一下孔子的思想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