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大陆新儒学略说(8)


    小 结 
    民族文化性格的象征者和国家现代形式的奠定者似乎是一个不能兼得的两难:对于前者,它需要强调传统的一贯性、内在性――这需要对其固有价值系统及其逻辑结构进行论证强化,以为文化认同、社会凝聚提供必要的情感和精神支持;对于后者,则需要对其固有的价值系统及其逻辑结构进行创造性诠释转换,以为现代价值如权利正义、自由民主等提供理论衔接。从宏观上看,蒋庆专注前者而断然否定现代性,陈明专注后者而力求有所折中调和,康晓光作为“实践者”游移于二者之间:对儒学的理解、使用接近蒋庆(如儒教国教化主张、文化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文化化等),理解儒学的方式则接近陈明(如功能主义、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倾向等)。正如遭遇启蒙语境的犹太教,从蒋、陈、康身上我们可以约略看出儒学正统派、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影子。
    当然,无论是相对西方思想还是传统儒学,或者现代性、全球化带来的现实问题,通过他们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影响上都还微不足道。但是,这样的努力应该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们的土壤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生命延续,是一个有着十二亿人口的民族的现代化尝试――它们本身就是这个传统、这种努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注释
    [1]参见方克立:《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五期。
    [2] 十几年前蒋庆即写道:“中国大陆已经全盘西化”,“民族生命无处安立”、“民族精神彻底丧失”。(《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台北:《鹅湖》月刊第170、171期,1989年。)后来出版的《政治儒学》一书把问题更具体化了:“当今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人个体生命之无归依;二是处在礼法制度之真空状态。”(蒋庆:《政治儒学》第4页,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3] 蒋庆笔下,儒学指儒教的教义系统,儒教则指成为主导意识形态之后的儒家思想。
    [4]蒋庆、盛洪:《以善致善》第3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5]蒋庆:《政治儒学》第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6]蒋庆:《政治儒学》第35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7]蒋庆:《以善致善》第184、187、189、56、59、58、161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8]蒋庆:《公羊学引论》自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9]蒋庆:《政治儒学》自序,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0]蒋庆承认《公羊学引论》“为公羊学著作,而非客观研究公羊学之著作。”所以“立言论事,一以公羊义理为准。”(蒋庆:《公羊学引论》自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政治儒学》亦可作如是观。
    [11]蒋庆:《政治儒学》第20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2]蒋庆:《王道政治是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原道》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蒋庆:“王道政治与共和政体——读《共和三论》致王天成”。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462
    [14]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北京:《儒教研究通讯》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所儒教文化研究中心,内部印刷)。又见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23662&page=1
    [15]据其学生称:在个人修行上蒋“与明儒中之江右学派相近,走‘超越的逆觉体证’之路,以‘归寂证体’为宗。”北京:《读书时报》2004年7月28日。蒋本人亦曾跟笔者说明自己属于阳明后学之“归寂派”。
    [16]《汉书·百官公卿表序》:“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17]陈明:《儒者之维》第348~40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实际“止于至善”比任何其它表述都能更好标示蒋庆本人德化为先的政治哲学主张。
    [19]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陈明:《即用见体再说》,《原道》第十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陈明:《儒者之维》第14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陈明:《儒者之维》第14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北京:《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陈明:《即用见体再说》,《原道》第十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第3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7]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陈明:《儒者之维》第379页~40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 陈明:《儒学重建需接纳宪政观念》,广州:《南都周刊》,2007年5月25日。
    [30]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陈明对这些方面有所讨论。《自由、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儒者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辩护与驳诘:就施琅问题回秋风》,《博览群书》,北京:2006年第六期。
    [33]《原道》第十四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 “上行路线”即儒化当代中国的政治秩序,如当年董仲舒“复古更化”一样,蒋庆认为这是儒教形成的正途。《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北京:《儒教研究通讯》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所儒教文化研究中心(内部印刷)。
    [35]《儒者之维》第28~36页、55~59页、96~101页、256~2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辩护与驳诘:就施琅问题回秋风》,《博览群书》,北京:2006年第六期。
    [38]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9]陈明:《儒耶对话,以何为本?》,《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
    [40]陈明:《儒教之公民宗教说》,《原道》第十四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程亚文:《必要而可行的儒学建设方案》,北京:《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4年11月15日。
    [42]秋风:《新儒家悖论》,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月30日。秋风:《新儒家悖论》,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月30日。
    [43]杨阳:《由即用见体想到的――对陈明一个重要命题的评论》,《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44]高全喜:《大陆新儒家的吊诡与公共自由派的幼稚病》,《博览群书》,北京:2006年第六期。
    [45]康晓光:《中国特殊论》,《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46]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论合作主义国家》,《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47]《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48]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49]他说:“政治行政化,其主要工具是决策咨询和精英吸纳。在党政合一、议行合一的中国,政治行政化是一种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0]实际在西方情况也曾经类似:“十八世纪的思想领袖与其基督教先驱一样,关怀的惟有独立并凌驾于政治制度之上的社会福利。这使他们认为,国家组织不大值得重视。国家不论组成方式如何,只要愿保证让社会执行其无上重要职能,他们便原意无条件效忠于这个国家。”(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2]他认为“从邓小平开始,中国政权更替模式转向‘禅让’,‘选贤与能’取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3]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4]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5]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6]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随想》,《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
    [57]闲言:《康晓光学述》,《原道》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8]闲言:《康晓光学述》,《原道》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