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2)

 三、人们难以认识次要矛盾的局限性 
    次要矛盾的上述特点,假如我们能够将其置于放大镜之下,当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所说,研究社会科学问题,既不能用显微镜,又不能用化学试剂。人们之所以常常忽视或轻视次要矛盾,主要源于人的思维与行为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些局限性,那么对于认识事物的次要矛盾,相当于握有显微镜或放大镜,也就能够见微知著。概括地说,这些局限性包括: 
    一是好高骛远。《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中说:“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意思是说,病态的学者讨厌近处的事物,而一味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那当然是学无所成了。眼光放远本来是好事,它可以使人有明确的前进目标,但如果不注意脚下的障碍,难免会摔跤。 
    二是好大喜功。这个词原指封建帝王喜欢炫耀武功,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在《郑公艺圃折衷》中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欲无夷狄,是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过”。现在多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或者用以形容铺张浮夸的作风。试想,有了好大喜功的心态,难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容易,当然就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了。 
    三是充耳不闻。所谓“充耳”,就是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用玉、石、贝等制成,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其意在随时提醒那些贵族,应该择明言而听之,对于那些小人之言,要“充耳不闻”。试想,有意识地塞住自己的耳朵,岂能听到不同的意见?当然也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特征,尤其是次要矛盾了。 
    四是熟视无睹。晋朝的刘伶在《酒德颂》中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事物的次要矛盾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看惯了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泰山那样大的事物横亘在眼前,就当没有看到,何况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五是人云亦云。苏东坡有诗云,“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什么主见也没有,只会随声附和,没有从独立的视角观察一个同样的事物,当然就不能有新的发现,或者说无法认识事物的次要矛盾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