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政治儒学:缘起、困境和出路(5)


    如果我们依照蒋庆的逻辑,不论是心性儒学还是政治儒学都有西化嫌疑,使儒学丧失自性,那么究竟造成政治儒学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呢?问题在于我们的提问方式,和思维方式。当我们指摘新儒家变相西化的时候,实际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西化是不证自明的,而儒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绝对不应西化。这种发问本身隐含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中国和西方分属不同的文明类型,但其缘发都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产物,中西两种文明类型都蕴涵有人类文明的普适性价值。全盘西化的道路固然行不通,但是这并不妨碍中西文化之间可通约性。如果我们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文明类型,而将两者对立起来,实际上便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境地。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延续了冯友兰对中西之争的解决之道,冯先生认为中西之争从根本上说是古今之争,中国尚处于中世纪,而西方则处近代文明,是两种不同文明时代的争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们忽略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自发延续性,忽略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可通约性。在这种发问方式和思维模式下,蒋庆自然可得出民主政治乃是西方社会历史的产物,民主政治有诸多弊端,我们(后发展国家的政治转型)必须超越之,并以王道政治来拯救、调适之,在学术上陷入了以暴制暴的境况,无助于问题的深入讨论。因此,克服政治儒学的困境,以超越的眼光来审视中西古今,寻求人类文明普适性的价值[55]。
    走出政治儒学的困境必须明确,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给定的现代社会:我们可能在现代社会挣扎却无法逃逸,这构成了我们学术思考的限制性前提。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社会从本质上说是“解除魔咒”的社会,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弥漫扩张,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价值理性在现代社会逐渐被私人化、边缘化。随着全球化浪潮,工具理性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技术成为现时代的根本特点。基本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被卷进这一历程,不管意愿与否,都拥抱这一进程,争取在其中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我们以西化来拒斥,甚至想转换“解除魔咒”的现代化时,实际上只看到了地域层面的差异,而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化本身所带来的价值系统转换问题。现代文化的扩张本性,不会因一种价值系统古老而在其面前停止脚步。前现代的文化价值系统,必须经过现代文化的洗礼、检验,才能重获新生[56]。虽然工具理性的扩张,也带来了价值相对、虚无主义等问题,但从根本上改变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文化本身,则没有任何现实性。新儒家看到了现代文化的这一方面,其新外王的诉求本身就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表征,因此新儒家还是表现出了开放性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文化。而蒋先生在构建政治儒学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诉求,缺乏开放式思维,陷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境地,这不过是梁启超等人的欧游心影,期望以中国文化来拯救西方文化的更为精巧的表达罢了。
    构建政治儒学既要与中国文化中其它各派对话,也要与其它文明类型对话。建构政治儒学,不是关起门搞设计,搞书斋式的革命,而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尊重其它文明,尊重人类的普适价值,并与之展开积极的对话[57]。儒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必须面对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要想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也必须面对儒家。古今中西之争,在某种意义上,无法逃逸儒家与自由主义的争执。把儒家作为地域性文化,而把自由主义当作普适性价值,以为中国未来的出路在于自由主义,这是很有问题的设问。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恶,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制度予以规制;而儒家则高扬人性的光辉,赞美人类自身的价值。两者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难以消解彼此的价值。那种认为将儒家与自由主义的优点机械装配起来的观点,想象力有余,历史感不足。消除自由主义和儒家的争执,寻求两者之间的对话不可避免,也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对话是危险的,特别是把对话当作消解对方的策略时。“展开对话的最低要求是宽容。……我们应该承认他者,承认他者在我们与世界交流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发展尊敬他者的意识,这种意识将为相互参照和相互学习提供基础。”[58]蒋庆认为构建政治儒学的前提是进入政治儒学独特的解释系统—“以制说经”的解释家法,实际上关闭了与自由主义等政治哲学对话的大门。换言之,进入政治儒学的门坎是首先要相信政治儒学独特的解经家法,否则一切免谈。至于如何鉴别,由谁来鉴别这种独特解经家法的正确性,则付之阙如。对于蒋庆来说,政治儒学并不是四平八稳的学术探讨,而是要使人们信仰政治儒学,将提升到国教的地位,这样政治儒学实际上转换为政治神学。在政治神学的视野下,自由主义缺乏超验之维,是救助而不是对话的对象。秉持自由主义理念的一些学者,同样缺乏对儒学的同情式了解,甚至把儒学当作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59]。在“赢者通赢,输者全输”的心态与策略下,任何对话都不可能。不对话、固步自封、自封为真理的化身,在当代中国,不论是政治儒学还是自由主义都没有出路。因此,走出政治儒学困境的关键在于儒家和自由主义之间必须宽容以待,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呈现两者的共性和张力,开拓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思考的精神空间。
    解决政治儒学困境的具体道路,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回归原典,进行文本的深度耕耘,寻求文本与读者的视野融合,让文本如其所是的呈现。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原典都应有深刻的了解,这样的讨论才能不流于表面,大而化之。雅斯贝尔斯:“我们应该用一种,对作者有信心,而且对所研究的学科有热爱的态度去从事阅读。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正文中所讲的全部认为真实而加以研读。惟有让自己完全地被它吸引,以及完全进入那门学科,而再从它的中心挣脱出来之后,才能够产生确具意义的批判。”[60]尤其要重视社会转型期思想家的研究,比如对孔孟、程朱、王阳明、章太炎、康有为、严复等。在与西方的对照中,凸现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性所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究竟对今天中国的政治转型有什么意义。蒋庆先生对春秋公羊学政治智慧的发掘和阐释,最起码开启重读经典的道路和平台,对蒋庆的毁誉都难以溢出这条道路。当然,在读经中须处理好两大关系,即学院与读经的关系和权力与读经的关系。蒋庆先生非常不满于学院派,认为其窒息了儒家的实践性格。在笔者看来,在现代性社会状况下,学院建制毋宁说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在这块晦暗的领地,敞亮着中国现代社会的根基。学者的责任在于精心照料呵护这块学术自留地,在这一小块自由的王国身体力行实践儒学,进而引导社会,走向民间。笔者认为张祥龙教授提出的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想法,值得学界重视[61]。此外,读经必需与权力保持必要的距离,以免重复近代儒学被军阀政客利用的丑剧,加速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疏离。特别是那些亲眼目睹近代中国军阀政客对儒学的糟踏的学术前辈,对儒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心怀芥蒂、非常敏感,对当下的读经运动非常警惕,乃至反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