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意志形态的诞生(3)


    五
    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力要素的有序流动必须由市场这只无形的巨手来操纵。现在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生产、分配的市场化,人们对物质生产的要素,如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资源的配置的市场化已经得到了共识,但是对文化市场,文化再生产的要素,如文化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文化生产资料的配置的市场化,文化消费品分配的市场化的认识还不足。
    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生产关系至少有这样一些弊端: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的销售的脱节。生产的不是消费者需要的,消费者需要的又不能生产。二、 文化产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市场的保护,文化产品的版权、品牌权、文化生产者自主权,文化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等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三、劳动力浪费。因为计划体制,文化产品单一,模式化、公式化,生产者只能按照一定的图式生产,不能发挥其思想的独创性,又因为不能多劳多得,因而绝大多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缺乏积极性,他们被体制豢养,养尊处优,缺乏进取心。他们习惯于对体制负责,而不是对整个社会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历史和人类的总体命运负责。
    我们总是说我们缺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的文化艺术缺少天才的产品,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清楚地看到天才在悲愤中生活,无处容身,无处说话。而这之中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们的汉文化已经到了他的老年期,也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生产者智力水平有欠缺,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生产的生产关系没有理顺,文化生产力要素没有得到市场化的配置。
    当然对市场的调节能力一定有人会怀疑,这种怀疑无可厚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诞生之初不是也有人对市场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还是属于资本主义的争论不休吗?市场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调节能力在人们的怀疑中得到了发展,市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调节能力也会在这些人的怀疑中得到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它应当有的贡献。消费者,文化市场的受体,他们会决定一个出版社,一家报纸,一份刊物他们在市场上的命运,他们有能力这样做,因为只有他们最清楚他们所要的是什么?低级的、黄色的、粗制滥造的、反动于时代的文化产品必然会为消费者所识破,这些产品的生产者也必然会破产,它们的假知识分子面目也一定会被揭穿。
    问题是我们相信不相信我们的人民,他们作为文化市场上的消费者的自觉自决自主的能力。如果我们将他们当成封建时代的臣民看待,用封建统治者那种眼光看他们为愚民、贱民,那么,我们的某些人自然就会“不放心”,免不得要为他们失去“文化牧师”、“文化哨兵”的地位而难过。如果我们将它们看成是市场经济时代的自由自觉自主的消费主体,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
    (作者:葛红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