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王阳明和中国的私学传统(2)

周文王处此,会怎么做?孔子处在这个环境,会怎么想? 
    王阳明筑起一个石墎,发誓说:“吾惟俟命而已!”在这种环境里他顺时知命,宠辱不惊,在静静默坐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一天深夜,他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就好像有人在他耳边亲自告诉他一样。王阳明大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当时他的仆人都已进入睡乡,被他的笑声吵醒,以为主人因长期被环境刺激,神经出毛病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极有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不设身处地,不身临其境,很难对王阳明的思想感同身受。笔者曾在夏天走进王阳明“悟道”的山洞,那山洞在修文县城郊外一个荒芜的院子里,杂草长了有几尺高。进了山洞,随身携带的手机荧屏几分钟就没有显示,原来是电路受潮。据王阳明龙场悟道501年后环境尚且这样,王阳明当年的处境可想而知。但他在《瘗旅文》中说:“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王阳明曾经告诉自己的学生:“功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简易,愈真切;愈真切,愈简易。” 
    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对劲,靠不住;当你明明做的是对的事情,因为所有的圣贤书都告诉你应该这样做,而你做了以后,带给你的却是灾难;当那些和你一样读圣贤书的人,看着你掉到坑里却袖手旁观时,你应该怎么办? 
    阳明“心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面对同样的处境,王阳明完全有可能像后来的李宗吾先生那样,发现人性的阴暗,创立“厚黑学”。而他基于他对自己和他人的体察,发现上天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放了一个东西:良知。正是这个良知,能保证每个人只要努力,均可成为圣贤。也就是“吾性自足。” 
    1508年王阳明发现“吾性自足”,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开始讲授“知行合一”。 
    既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良知,可是那么多熟读程朱理学,靠科举取得功名的饱学之士口上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落实到“行”上又为什么那样表里不一?是因为朱熹的“先知后行”理论在知和行之间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缝隙,给所有名为读圣贤书,实则利欲熏心的名利之徒以可乘之机。而科举取士,这些人在文章中可以说的天花乱坠,大道理知道得比谁都多,可惜唯一的问题是行不出来。
    所以王阳明对症下药,倡导知行合一。用行来作为是否“真知”的标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八个字就像一面镜子,让所有的道学先生没有退步之阶。 
    当今中国教育界很多教师面对现状摇头叹气,九年义务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大学教育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埋怨这,埋怨那。其实王阳明那个时代也差不多。现在的应试教育和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失去了阳明心学的中国教师群体面对教育改革乏力,把原因都归咎于外在的环境,正应了王阳明的这句话:“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阳明心学一剑霜寒,500年后依然锋利无比,那霜刃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与事上磨 
    王阳明在贵州经历了人生的大患难,但是更大的患难还在后面。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叛乱。王阳明率领全部由江西各地拼凑起来、未经严格训练的地方部队,前后仅用35天,平定号称拥有大军10万的藩乱,生擒朱宸濠。其用兵神速,古今罕见。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阳明首起义兵时,兵微将寡,家乡亲人认为他的结局基本上是一个字:死!如今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平定藩乱,皇帝应该很高兴吧?不!王阳明遇到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顽主皇帝。这个皇帝认为带兵打仗,比在宫里面享受荣华富贵更刺激好玩。这边王阳明已经平息叛乱,那边皇帝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赶赴南下平乱。 
    一旦皇帝的大军到了南昌,老百姓遭的罪会更重。王阳明想法设法阻止皇帝南行,因而搅了皇帝的好事。皇帝周围的宦官和因他立了大功而嫉恨他的朝廷官员更是不遗余力地捏造罪状,造谣说王阳明初和宁王本来互相勾结,后见事不成才杀宁王灭口,还说王阳明攻破南昌之后,把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欲致王阳明于死地。 
    这些谣言一旦坐实,个个都是死罪。宦官把王阳明弟子冀元亨抓紧牢中,企图屈打成招,嫁祸于王。如果在贵州王阳明还只是居夷处困,那么这时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处境极其艰难。王阳明惟自信天德良知昭昭自在,泰然超越于生死之外。“益信良知真足忘患难,出生死。” 
    王阳明说:“某之良知学说,从百难千死中得来。”确实如此。 
    其实在贵州龙场时,“良知”二字已经在他胸口盘桓。朝政黑暗,官场倾轧。但他从中国儒家瞧不起的“蛮夷”那里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的良知。在他没有地方落脚的时候,是当地的蛮夷帮助他建起了草屋;当他断粮的时候,是那些自己都吃不饱饭的“蛮夷”为他送来吃的;当地方官员派人来侮辱他的时候,是当地老百姓为他抱打不平。中国儒家思想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传统儒家把盛世的希望寄托在那些读过书的君子身上,王阳明用他的亲身经历得出“良知,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愚夫愚妇皆有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说吹响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号角。
    什么是“致良知”?不管现实多么黑暗,良知是一个人可以唯一依靠的法宝。既能存身立命,又能做暗室一炬,点燃希望。 
    阳明心学还特别注重“事上磨”。一个人再有知识,再有智慧,如果不能深入社会,用永不言退的精神身体力行,那就是枯坐禅、自了汉,离知行合一,离阳明心学的精神差的有十万八千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