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3)

三、孔颜乐处与自然朴真
    在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上,概言之,在人生的存在状态上,儒家追求“孔颜乐处”的道德人生价值,道家则将“自然朴真”做为最本然、最应当追求的生活状态。
    儒家十分强调在贫困中乐观对待人生,并能乐于行道。所谓“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此即儒家所提倡之“孔颜乐处”。何谓“孔颜乐处”?复“所乐何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2]
    儒家并不是一味的否定物质的享受,孔子也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3]然难得可贵的是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仍能笑对人生,贤哉孔子!贤哉颜回!粗食淡水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孔颜之乐,并不是一种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与满足,是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24]所谓“君子固穷”,此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儒家提倡个人尽力排除物质生活的窘迫与干扰,建立起“忧道不忧贫”的高尚信念,此即是儒家对于生命的存在方式在主观精神层面的永恒追求,被后世所津津乐道。
    道家在人生的存在状态上,提倡“自然朴真”的无为而为。在老子看来,万物与人的生命都根源于道,而道创生、养育万物的过程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任自然的过程,不搀杂一丝后天的雕琢、伪饰与造作。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5]、“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6],因此,只有最接近于“道”的状态才是生命的本然状态和本来面目。此状态即老子所谓的“自然”、“质朴”、“纯朴”、“朴真”等。老子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8]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29]
     可见,道之本性决定了人或物之本性,道之朴决定了人或物之朴,人只有似“婴孩”、“赤子”般天真无邪,质朴纯洁,才是最符合于道之自然本性的。所谓“质真若渝”、“自然朴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人的最本然的存在状态,从这一点出发,老子反对一切的人为的修饰与造作。他将治理大国形容为“若烹小鲜”,烹小鱼时若不时翻动,便会煮得七零八落。同样,为政之要也在于安静无扰,扰则害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最符合道性与人性的。
    四、舍生取义与重身惜生
    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就儒家而言,儒家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30]儒家一方面承认人生存发展的各种原欲,一方面又巧妙地以道德仁义引导和规范之。首先,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军旅之事,孔子颇为反感地拒绝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31],并且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其次,在义利的取舍上,儒家强调然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2]又说“君子义以为上。”[33]可见,在儒者的眼里,“义”的价值是远远高于“利”的,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4]舍义而取利为儒者所不耻。
     最后,“仁”是儒家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是儒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是高于生命的信念。当生存、利欲与仁义、道德发生冲突而必须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求生而背仁是儒家所鄙弃的,只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才是对生命最大的珍惜与尊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5]生命无疑是可贵的,然而,在儒者的眼里,实现仁义的理想比生命更可贵,甚至可以为了实现此“仁”的理想而付出生命。可见,儒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但在极端条件下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儒家主张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追求精神的永存。
    道家极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此集中反映在老子的“重身惜生”的思想中。首先,重身、贵身、爱身、惜身是老子对待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和一贯主张,他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36]声名、货利的重要性和生命比起来显得微乎其微。又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37]即如人能够以贵身、爱身的态度有为天下,方可把天下托付与他。在老子看来,贵身则可清静寡欲,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如此才能远离祸患、担当大任。其次,老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还体现在其“惜生”的思想中。老子的“惜生”思想可概括为一下几点:一,老子一贯珍生惜命,反对战争,他认为“兵者”乃“不祥之器”,即使打了胜仗,也应以丧礼处之。二,老子认为生的状态就是柔弱,所谓“人之生也柔弱”、“柔弱者生之徒”,因此主张“守柔”,力图通过守柔而守生。三,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吝。……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38]老子追求生命的长生久视,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吝”,即重视个体生命的修炼,厚藏根基,纯任自然。四,老子认为,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但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做到清静质朴,纯任自然,善于保养自己的生命,其余之人却一味追求贪欲,伤残身体。所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39]因此老子反对人为的“求生”、“厚生”、“益生”、“贪生”。可见,老子的“惜生”思想与其“重身”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