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1)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文阙轶”的情况呢?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皆去其籍。”这是说一些对诸侯不利的文献典籍被人为地有意地毁掉了。当然,“史文阙轶”可能也还有别的原因。  
    顾氏所说的时代正是孔子之后七十子及其后学的时代。正因为“皆去其籍”、“史文阙轶”,以致于韩非所说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等先秦思想史的具体情形,我们不甚了了,所知甚少。  
    郭店一号墓的下葬时间,考古学界初步确定为公元前350年--300年,墓中的文献成书年代应当较墓葬时间为早,正是顾炎武所说的“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的时期。《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正好可以补某些“阙轶”。  
    当然,《郭店楚墓竹简》并未给我们提供确凿的材料使我们得到所期待的确定的结论,我们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些蛛丝马迹,这需要结合前人的研究来深化或修正一些已有的认识。  
    (一)早期儒学的分派  
    韩非子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说语焉不详。以今考之,孔子的学生中学问成就最高,从而成为大宗师者有三人:一为子游;一为子夏;一为曾子。兹略述之:  
    1、子游一系,可称为“弘道派”。《礼记·礼运篇》所述孔子的“大同”、“小康”之说系子游所记。在孔门中,子游所传理想最为高远,议论最为深闳,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子游可谓孔门之大贤。子游、子思、孟子一脉相承,这一派秉承孔子“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君宜公举”,“民可废君”。在早期儒家之中,这一派人民性、主体性、抗议精神最强,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坚。郭店楚简儒学部分多半是子思一系所作,其中《唐虞之道》一篇歌颂尧、舜“擅让”的盛德;而《性自命出》一文录有子游的一段遗文。子思、孟子出于子游,荀子已先言之。《荀子·非十二子篇》说子思、孟轲“案饰其言……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这从侧面说明子游、子思、孟子为一派。宋代朱熹等理学家出于建构“道统”论的需要,虚构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系谱,认为子思出于曾子。对此康有为正确地指出:“著《礼运》者,子游。子思出于子游,非出于曾子。颜子之外,子游第一。”(《康南海先生口说·礼运》)“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有《史记》可据。子思受业曾子,无可据。子思作《中庸》,精深博大,非曾子可比。惟孟子确传子思之学。子思高出于曾子。”(同上书,《孔子改制一》)章太炎也辩子思不师曾子说:“宋人远迹子思之学,上隶曾参。寻《制言》、《天圆》诸篇,与子思所论述殊矣。《檀弓》篇记曾子呼【】,古者言质,长老呼后生则斥其名,微生亩亦呼孔子曰丘,非师弟子之徵也。《檀弓》复记子思所述,郑君曰:为曾子言难继,以礼抑之。足明其非弟子也。”(《太炎文录·徵信论》)  
    2、子夏一系,可称为“传经派”。子游、子夏在孔门中以通晓文献典籍著称,《论语·先进篇》说“文学: 子游、子夏。”但子游教育学生注重“上达”功夫,子夏教育学生注重“下学”功夫。子夏一派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元典的全面研习有很大贡献。后来的荀子除继承子弓一系外,也继承了子夏一系的学说,成为传经之儒。汉以后经学的发展,主要是这一派的推动。这一派比较注意与统治者的合作,与子思、孟子一派的抗议精神和批判精神不同。康有为说:“传经之学,子夏为多。”(同上书,《学术源流七》)“传经之功,荀子为多。”(同上书,《学术源流二》)“孟子之后无传经。……二千年学者,皆荀子之学也。”(同上书,《荀子》)  
    曾子一系, 可称为“践履派”。主要人物有曾子(曾参)及其子曾申(在《礼记》中有时曾申亦被称为曾子)、其弟子乐正子春等。这一派重孝道的践履,其基点落在家庭父子关系上。这一派所讲的“孝道”是广义的。曾子认为,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甚至不以时伐山林、杀禽兽等,会给父母带来恶名,皆不可谓孝。这一派也讲天道阴阳问题,可能是儒家最早重视阴阳问题的学派。康有为说:曾子之学守约,治身笃谨;曾门弟子宗旨学识狭隘。但他又说:“曾子得成就为孔学大派,皆弘毅之功,力肩孔道为己任也。……曾子盖能行而後言者,虽守约,亦可法矣。”(《论语注》页112)在《郭店楚墓竹简》中《尊德义》有孔子语而未称引孔子:“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此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则明确称引孔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尊德义》之所以有孔子语而未称引孔子,有学者认为是孔子自作。同理,《穷达以时》中有一段话,未说明是何人所说,而《荀子·宥坐》与《韩诗外传》卷七都称“孔子曰”,亦认为是孔子所作。在《性自命出》一文中有“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舞,舞斯踊,踊,愠之终也。”这段话亦见于《礼记·檀弓下》,称子游所说,其文为:“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也。”北宋刘敞已疑其中有阙文。另外,这批竹简中,如《鲁穆公问子思》、《缁衣》、《五行》等篇当与子思有关。《荀子·非十二子》已隐言子思之学由子游上溯孔子,这已是当时儒者较为普遍的看法。而孔子、子游、子思的思想作品同存于这批楚简当中,是否说明这批竹简主要是子游、子思一派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