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苏轼的“人生如梦”(7)

政治上,对于官爵、地位、声名等一般人非常看重的东西,他却能清醒地看出其虚幻性质: 
    腰跨金多于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渔家傲 #8226;临水纵横回晚鞚》)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10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8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 ⑤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9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414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你想他还会为这些“身外之物”而汲汲于求吗?可知其为人处世方式肯定不同于既往。同样,对政治迫害或由政治上所带来的种种磨难,他不再像刚到黄州时那种“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在极端痛苦中煎熬,而是泰然处之,不以为意: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过岭二首之一》)⑤ 吾侪皆可庆,宁复戚戚于既往哉。公议皎然,荣辱竟安在,其余梦幻去来,何啻蚊虻之过目前也。(《答廖明略二首》) ⑧ ⑨ B11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6、593、1665、1815页。 
    他的这种观念甚至连陪同他过贬谪生活的儿子苏过都受了影响,在儋耳时所写《大人生日》中也有“世间出世何由并?一笑荣枯等幻尘”之句 四川大学中文系:《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32页。 
    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对“身内之物”也予以否定。对于人身的存在、病痛以及精神上的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最易被执为“我”的对象,苏轼也表现得愈来愈豁达: 
    我观此幻身,已作露电观,而况身外物,露电亦无有。(《鱼枕冠颂》)⑧ 
    一病半年,今又一时失去,无分毫在者。足明忧喜浮幻,举非真实。(《与蔡景繁十四首之一》)⑨ 
    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8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人生悲乐,过眼如梦幻,不足追,惟以时自娱为上策也。(《与王庆源十三首》)B11 元祐三年(1088),他在京师时还专门作了《乐苦说》,以声、影、风、梦为喻,说明快乐和痛苦的虚幻不实性质,无须执着。 
    以上所引文句,均出于苏轼谪黄州之后各种不同的人生际遇,有的作于春风得意时,有的作于忧患磨难时。这说明其“人生如梦”观不再是仅出于对“政治的退避”——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而是其统一的“人生如梦”观在各种生存状态下的相同体现。 
    不仅人生的一切如梦,人死亦如梦。这种彻底的如梦观在他回朝做翰林时已明确地表达出来。在讨论古人的前生后世轮回转生时,他说“前梦后梦真是一,此幻彼幻非有二”(《王晋卿前生图偈》) 
    苏轼:《苏东坡全集》(下),中国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第396页。 
    前世是梦,后世也是梦,生是梦,死也是梦。既然连“死”也是梦,那么就杜绝了存有“死”方能解脱一切之念,不再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这种居于梦觉平等观念的如梦观,正是对人生如梦的悲观消极倾向的反动,从而能够重新定义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