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哲学 路在何方(1)


    今天这个会的主题是《文化选择,文化发展:中西马高端对话》。题目的意思似乎是想回答这样问题:要作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发展文化?我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中,非此即彼的选择是没有前途的。因此,我发言的主题是“和而不同,开创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文化相结合的新局面”。
    
    “和而不同”,其指归在强调尊重不同的东西,包括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反对盲从和随声附和的小人,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今天这个会,让我想起10年前2001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研讨会”,那次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结合开创了和而不同的新局面。今天的会,加上了中国,把和而不同的局面更加扩大了,应该说是一次开创马、中、西三者和而不同的新局面的盛会。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是学界的一次创举。
    “和而不同”,《论语》未作解释,只那么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解读空间。现在大家也到处都在引用这句话,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
    根据《左传》、《国语》关于“和”与“同”的解释,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同”是指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和”是指不同的东西之间,包括不同的意见之间的协调、补充。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有晏子对齐公的一段话。晏子说:梁丘据唯君命是从,“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认为梁丘据这种随声附和的盲从态度是“同”,而不是“和”。晏子本人则主张,“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晏子认为这种以不同意见纠君之偏的态度才叫做“和”。“和”与“同”是有区别的(“和与同异”)。
    《国语》中也有关于“和”与“同”的类似解释。根据春秋时期一般对于“和”与“同”这两个常用词的意义来解读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就是,君子以自己的不同意见去补充、协调别人的一偏之见(“和”),而不去随声附和(“不同”);小人则随声附和(“同”),而不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和”)。我观孔子的“和而不同”,其指归在强调尊重不同的东西,包括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反对盲从和随声附和的小人,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和自己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谐相处,从中找到启发。
    下面,我想稍微结合一点我个人的经历,谈谈西方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先谈谈我的专业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年里,从1949到1953,也讲授过马列主义,讲《联共党史》,当时叫《马列主义基础》,还有《列宁哲学笔记》等课程。
    1953年,奉组织之命,转到西方哲学专业,一直到改革开放,几十年都是按当时规定的框架,强调划清唯心与唯物,马列主义与非马列主义的界限,用马列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唯一科学的观点,批判西方哲学史上一切非马列主义的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东西如黑格尔哲学之类,还留一点余地,要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西方的东西,则毫不留情,一概骂倒,骂它们都是反动腐朽的东西。直至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渐有所转变。
    两三年前,我连续多年到外地几所高等院校讲课,发现不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专业的教授、学者,都大讲西方后现代哲学,也就是以前被称为帝国主义时期反动资产阶级的哲学。他们对这些东西比我这个以西方哲学为专业的人,了解得还多,而且不是一味批判,而是注意吸取其中合理的东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发挥这些学者、教授自己的独立创造性。这种学风显然大大改变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随声附和、“同而不和”的局面。
    我认为这个基本方向值得肯定。马克思强调哲学必须现实化。这句话的矛头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到黑格尔那种强调“超感性世界”的、脱离现实的概念哲学而发的。西方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同样的历史背景,也都反对“超感性的世界”。两者有马与非马之分,但就其都产生于同样的历史背景和都反对“超感性世界”,而主张哲学现实化来说,两者实可谓“本是同根生”,应可建立“和而不同”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自我超越”——“自我批判”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尊重和吸取西方现当代哲学中合理的东西。我还是十年以前在上海那次会上说过的那句老话: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我想再上加一句:学会和自己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谐相处,从中找到启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