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2)

註釋: 
    ﹝1﹞    見拙著《學校與學術之間》「學術篇」之部。是書由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有關網址是:http://books.mingpao.com/ 
    ﹝2﹞    《詩.大雅.皇矣》 
    ﹝3﹞    《莊子.應帝王》 
    ﹝4﹞    有關論說見拙文〈論郭店簡之《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書第209-216及268-271頁 
    ﹝5﹞    本節內容主要是取自筆者於2002年12月所寫的〈孔子天道觀新探〉─ 文稿。猶憶筆記初成,筆者是視它為該篇兩大鎮篇寶之一(另一是「治天職三綱領」。但今時筆者於筆記上,又加進了「孔子的天道觀源出《周易》說」這一寶)。至於何以原先沒有直接用上,則本書的自序(二)間接已有說明。又本書出版後,筆者始在簡帛研究網上看到周可真先生的《儒家學說中關於“天”的觀念和信仰及其歷史演變》一文(原載《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覺有不少觀點都深獲我心,尤其是下面所錄的一些看法:「天具有“無言”的特徵」,「“天”能使“四時行”,“百物生”,但卻不是靠發號施令來實現的」。「根據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政治思想邏輯,我們可以領悟,“天”之“不令”而“四時行”、“百物生”,是由於“天”之“身正”的緣故」。「在孔子看來,“天”並不是以“言”而以“行”而來影響萬物的」。 
    ﹝6﹞    物皆體道而生,有道而用。從《論語‧雍也》知,孔子是嘗把此義喻作:「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而在《莊子‧德充符》的「重言」,則見孔子是稱此作「命物」。 
    ﹝7﹞    筆者立此說的要據有三: 
    一是孔子嘗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意指堯是法天而言「中」的第一人(《論語‧堯曰》:「諮!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試拿此句來看他譽舜所說的:「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則知語意當有所本。 
    二是《莊子‧天地》有「無為為之之謂天」一語,語句是緊貼於「夫子曰」的話語之後。對於「夫子」是稱謂誰,注釋家的說法有三:一是莊子;二是老子;三是孔子。筆者認同宣穎謂「夫子」是指「孔子」此一說法,理由固因後文述有「夫子問於老聃曰」之語,而《呂氏春秋‧當染》謂孔子學於老聃,《禮記‧曾子問》亦記孔子曾向老聃問禮。此外,筆者還可補充兩點重要證據,就是同篇另一段的「夫子曰」之下,有句謂「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而郭店簡《性自命出》亦見有「金石之有聲」句,下雖有缺文,但可據上博簡《性情論》補上「弗扣不鳴」之語。而《性自命出》乃儒家者言,則《莊子‧天地》該段話,亦應作如是觀。 
    三是該段的末句為:「大小、長短、修遠。」 
    據《禮記‧表記》,則知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有所謂「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而「修遠」亦是「義」之要道。孔子言政,就談到「遠者來」(〈季氏〉);而言身心之修,又有強調行「遠」之道(〈顏淵〉);亦曾表示「欲居九夷」,認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故《莊子‧在宥》說「遠而不可不居,義也」。 
    結合此三者,筆者認為《莊子‧天地》篇「無為為之之謂天」這話,居其前的「夫子」,當指孔子無疑。
    (作者:陈耀森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