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礼"作为一种公共秩序的哲学分析(1)


    学礼,不仅要知晓礼仪的细节,关键是要明白礼仪背后的道理。图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颁奖礼仪人员选拔开始,首场大型选拔活动近日在深圳举行(资料图片)。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知书达礼。图为南京夫子庙小学近300名一年级新生近日在夫子庙举行“开笔礼”仪式。
    内容提要
    礼就是讲究一种公共的秩序,按一个民族的传统思维排列的秩序,以及相伴的人生态度。西方的女士优先,也是这样一种秩序,一种态度。如果排队可以允许随意加塞,那么这个队就排不成,排在后面的人,除了强行,永远也到不了前面,秩序也就没有了。
    
    明白了道理,礼才真的是礼
    以前听老辈人讲读书的好处,总是说“知书达理”云云。后来才知道,原来知书达理的理,应该是礼,即知书达礼。因为过去的私塾,识字之后,就开始教各种礼仪。所谓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的看家本事,就是主持婚丧嫁娶的礼仪,不知礼,会被人笑话的。可以说,礼者,书之用也。
    但是,礼怎么会跟理混起来了呢?因为两者是有关系的。《礼记》上讲,学礼,不仅要知晓礼仪的细节,关键是要明白礼仪背后的道理。明白了道理,礼才真的是礼。原来,古人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一样,都遵循一个道理在运行。这个道理,就是礼的精髓。讲究礼仪,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合乎天地运行的法则,以免使行为干扰了自然本事的韵律,从而让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刮风的时候不刮风,该冷的时候热,该热的时候冷,于是天下大乱,连飞禽走兽都乱来的,活不了命了。
    过去,乡里的日常生活,即使再讲究礼仪的地方,也难免会有纠纷,自家兄弟之间,为了分割家产,也可能打起来。街坊邻居,为个针头线脑的小事,也难免闹纠纷。纠纷的调解和纠纷一样,都是百姓的家常便饭。调解纠纷,就得讲理。当然,讲理之先,要有礼的背景。一般来说,懂礼的人,即所谓的士绅才有资格讲理。道理从他们的嘴里讲出来,人们就乐意听。一来二去,达礼就变成了达理。
    只是,古人比较闲,没有今天这么多事儿,所以把礼仪规定得非常的繁复。麻烦是,纵使有专家从旁指导,还经常出错。自打孔子和门徒们整理出三礼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恪守古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能一代人守一代之礼,大家将就着删繁就简。但只要在中国这个地方生活,哪怕是蛮夷当家,似乎也都得制礼作乐。老百姓平日生活,也都离不开个礼字。不仅是婚丧嫁娶和年节祭祀的仪式,而且要尊老爱幼,礼让三先。凡是不讲这些的时候,肯定是乱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