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试论儒家民本思想的极致(2)

孟子“仁政王道”的思想非常丰富、具体,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制民之产”;薄其税敛,减轻征税,“取于民有制”。在政治上,尊贤任能,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孟子·尽心下》);宽省刑法,重教化而轻政令,他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以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理想主义政治观首先表现在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重视道德主体独立理想人格的建构;并且设定“天爵”、“人爵”之分,以德抗位,尚道蔑势,能够“说大人,则藐之”。孟子的个体道德人格建构的目标是“大丈夫”,即:“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孟子·滕文公下》)且能够“思天下之民”、“自任以天下为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次表现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上》)他的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根本,统治者必须为民谋福利,否则便可变置江山社稷和帝王君主。民心民意是衡量统治者政治得失和是否发动战争的标准。孟子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他认为武王伐纣不过“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反对为了诸侯争霸而实行的富国强兵,认为那是助纣为虐:“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把人民的生命财产看作第一位,而把夺取天下的不义之战放之其次。再次,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也不是一味地强调“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这也体现了孟子重视人格平等而不以势观人的超俗品格。
    进一步,我们可以概括出孟子民本思想的特点:
    第一,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理想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超越的,以理性主义批判现实的矛盾与荒谬,也是思想之为思想对社会的贡献。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二,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包括小地主、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取于民有制”;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强调个体独立道德人格的塑造,用“天爵”和“人爵”之分强调不同等级之间的人格平等性;重“天爵”而轻“人爵”,以德抗位,尚道灭势。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看到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各种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
    综上所述,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以民心、民意、民权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贤德使命感。在世俗的人看来,此种态度也许有些迂阔,不识时务,但从人类终极关怀的层面看,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恰恰是哲人之为哲人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