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构-政治哲学(1)

对早期儒家伦理政治建构来说 ,在一种以保守宗法制的制度安排和价值观众氛围中生活的思想家们 ,自然具有“先天的”保守倾向。同时 ,以对夏商周的消逝历史追溯、以对传说时代的神话的历史转化来建构其伦理政治体系的思想家来讲 ,保守倾向只会被强化。加之这种伦理政治的构思 ,原则上是以对伦理修为的外推感召的推崇为核心的 ,伦理政治设计 ,尽管都承认“应天革命”的正当性 ,但在一般的社会主张方面 ,则都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改良式的加固。并以传统优位、伦理感化为社会导向 ,由此还凸现出伦理政治要求的精英社会特质。 
    (一 )推崇传统 :以消逝历史的挖掘组成伦理政治的原型 
    孔孟荀董四位早期儒家思想家来讲 ,伦理政治的建构 ,并不是一个纯粹思辨的理论创造活动 ,而是他们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方式。从孔子以仁说礼的关涉结构去理解历史与社会开始 ,到董仲舒以介入汉代政治史谋求伦理政治的实践可能上 ,四人都是站在轴心时代历史的需要上面 ,去反观理想政治的历史型态 ,并从中获得理想政治建构的精神资源的。对于他们来讲 ,尧舜禹传说时代的历史重组 ,与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再次挖掘 ,是一种以历史思伦理、以历史思政治的必须。在此情形中 ,伦理政治必须以历史已提供的原型 ,去证明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传统 ,成为最丰厚的合法性凭据。在孔子 ,对传说时代的关注 ,对夏商周史的辨析 ,是其理论致思的兴奋点之一。对孔子来讲 ,由传说时代到周代历史 ,已被历史证明为合理的东西 ,也就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品格。在这方面致思 ,体现为三点。其一 ,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作为政治活动的楷模 ,以及抒发政治胸臆的凭借。前者如《尧曰》篇对尧舜言论的认同、对商汤王的引用、对周武王的赞赏 ,以及“大哉尧之为君也”。① “禹 ,吾无间然矣” ,“吾老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矣”② 等等 ;后者如孔子在夸张地表达仁之为政的理想之高妙时所说的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其二 ,以周文即周的礼乐制度为政治制度的典范 ,如其一再表白对周的礼乐的赞赏和尊崇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吾其为东周乎” ,③而且 ,以《乡党》全篇来看 ,孔子期望的政治治理方式 ,也确实是以周礼为原型的。其三 ,孔子在政治哲学的层面上 ,是以对“先王之道”的追溯 ,来表达和构想理想政治的基本原则的。如对礼的一般功用规定“和” ,孔子便认为“先王之道 ,斯为美”。 
    孟荀董坚持了孔子以传统作为统治合法性根据之一的思路 ,并从立场的清晰性、取法的方式上、法古的依托上 ,强化了孔子立场和深化了孔子论说。孟子的思维方式特点 ,就其基本表现上 ,曾被人总结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④ 言必称尧舜 ,对理解孟子思想 ,有三方面的启发作用 :其一 ,这意味着孟子是以尧舜之道为思考问题的基本设准的 ;其二 ,这意味着孟子是以尧舜的古典至世为理想依托的 ;其三 ,这表明孟子是以尧舜为言述背景的。前者 ,以孟子称尧舜禹的相禅而谓“分人以财谓之惠 ,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为代表。居中一点 ,则以孟子所说的“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为典型。后一点 ,孟子所说的 ,“尧舜既没 ,圣人之道衰” ,以及相反映衬的“及纣之身 ,天下又大乱”为证明。但整个来看 ,则如孟子对“先王之道”的夸奖 ,“尧舜 ,性者也 ;汤武 ,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 ,盛德之至也。”⑤ 由此可见 ,孟子是以往古历史的明君为政治理念、制度敷设、治世之道的典范的。 
    这一点 ,在孟子自我表白的“在我者 ,皆古之制也”一句话中 ,得到最明白的体现。古之制 ,除了因循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得民得天下 ,构想出来的“制民之产” ,还有就是托古而出的“井田制” ,这些 ,都成为伦理与政治得以成方圆的“规矩”。荀董的言述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政治谱系 ,也是非常的重视。荀子一方面大赞尧舜禹的格 ,认“尧舜者天下之英也”。⑥ 下引《荀子》不出注另一方面 ,又对由尧到汤的治世政治谱系 ,进行哲学 (道 )解读。以对人性恶的改造 ,化性起伪 ,“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而“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以仁义礼乐教化民 ,就可以收到握权之君“常安荣”、“常愉佚”的理想效果。因此 ,荀子强调的“王者之制” ,究其实仍然不过是传统中已存的政治之制而已。董仲舒是遵奉天的 ,“为人者天”也。但是 ,奉天仅能以天下谴告的原则性安排为准 ,如何能在社会政治举措上得其当 ,还得循往古圣贤之道才行。“故圣者法天 ,贤者法圣 ,此其大数也” ,⑦ “虽有知心 ,不览先王 ,不能平天下”。所以 ,仲舒以对春秋微言大义的悉心考究 ,抒发政治意愿时 ,指出“春秋之于世事也 ,善复古 ,讥易常 ,欲其法先王也。”就是在奉法而治的过程中 ,“应天革命” ,也不易先王之道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也。”⑧由上可见 ,崇尚传统 ,注重对消逝历史的有用制度与价值的挖掘与认领 ,是早期儒家四人共同的思想立场。在此 ,孟荀之间的理论争端 :法先王还是法后王 ,也未易其实质的相同性。原因是明白的 ,荀子的后王 ,不过是指离我们当下历史的制作者较近的先王而已。因此 ,仅是一种表述上的差异 ,而不是思想立场的相悖。比如荀子所说 ,“五帝之外无传人 ,非无贤人也 ,久故也 ;五帝之中无传政 ,非无善政也 ,久故也 ;禹、汤有传政 ,而不若周之察也 ,非无善政也 ,久故也。传者久 ,则愈略 ;近 ,则愈详”。所以 ,荀子一方面指出 ,“王者之制 ,道不过三代 ,法不二后王” ,另一方面又强调“百王之无变 ,足以为道贯”。故有论者辨析孟荀的法先王与法后王之后指出 ,“‘法后王’是‘法先王’的一种捷径” ,并未改变早期儒家在孔孟时已形成的传统主义立场。 
    早期儒家的传统主义立场 ,一方面 ,使他们的眼光投向时代之外 ,确认了比现下政治更为值得期望的伦理政治 ;另一方面 ,又以对历史资源的借取 ,建立富“经验实在”已确证的伦理政治的确当性。这一进路 ,在春秋至西汉的那一段历史中 ,由宗法制囿限的社会思路的难以突破 ,由当时代政治构思的道术为天下裂 ,以致难以提升为政道的健全致思 ;由政治构思的当下资源匮缺而历史资源丰厚 ,以致面对传统即可获得无尽灵感等等理由 ,获得了它合乎历史进程的肯定性。也正是由这种传统提供了最丰厚的精神资源 ,而活的思想又支持了传统向现实穿透的双向作用机制 ,使早期儒家预制的社会模式 ,表现出鲜明的传统主义特质。而儒家此一思想代经确认 ,发挥出影响中国社会为一传统取向的社会的理论功能。由此 ,推动社会成为一个崇尚实质性传统 (substantivetradition)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 ,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 ,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 ,并把过去继承下来的行为模式视为有效指南。 
    (二 )道法自然 :遵循宗法血缘的自然秩序建构伦理政治秩序 
    对早期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者来说 ,奉天法古尽管是其建构伦理政治大厦的基本原则 ,并且构成为他们致力于挖掘伦理政治历史原型的思想动力。但是 ,法古所具有的“文献不足征”困难 ,以及“所损益可知也”的变迁更替 ,使他们无法直接以不完整的三代政制为秩序模式 ,去构画予春秋战国的混乱时局以秩序化、予西汉王朝的改制更化以蓝图式的方案。而唯一能够完整地提供给他们这种秩序模式的 ,便是植根中国社会历史沃土之中 ,全面影响和制约人的言行取向的宗法血缘关系及其礼一俗制度。这种关系与制度 ,之被他们取法 ,一者可以有力地支持他们的保守主义思路 ,以便有效地维护他们所倾心的礼乐制度 ;二者也可以有力地获得相反方向的影响社会政治运作 ,尤其是制约政治秩序建构的动力。因为 ,深植于社会的原始关系基础上的论说 ,是最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又可以为政治统治者顺畅运用的论说。从这个角度看 ,早期儒家伦理政治的政治秩序设计 ,因其根源于血缘关系 ,而具有了伦理政治之道是取法宗法血缘关系 ,归宗于这种自然性的秩序的特点。 
    由此去梳理伦理政治理论对秩序的论述 ,可以首先看到的 ,就是其对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视。家庭伦理关系 ,在现代社会已构成为一种社会关系。因此 ,它本有的自然色彩(如父生子 ,故子孝父乃理之当然 )就大大减弱了。但是 ,在家庭伦理关系多半还是仰赖其血缘授受的古典社会里 ,它的自然特色、原始意涵 ,就大致保其本色和质朴。这种关系 ,也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显得最是天成的秩序。这种秩序 ,也由于立于血缘授受的基础之上 ,而显得非常的和谐。这种和谐 ,相当成为建构视域更宽、内容更杂的社会关系和秩序的人 ,一种最易欣赏和取法的对象。并且 ,由于后者对前者的取法 ,势必使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简化为简单朴直的血缘关系。从而 ,既使社会政治在家庭“细胞”中获得深耕细作的良土 ,又使社会政治变成为保护天成关系和自然秩序的方式与手段。从孝道的论述与对其效用的扩展 ,来看早期儒家建构政治秩序的具体论述 ,可以证实如上假设。孔子是非常重视孝道所据的长幼关系的 ,“父父、子子”是孔子考虑问题的基本设准之一。所谓父父 ,是指父之为父的状态 ,即父慈 ;所谓子子 ,是指子之为子的状态 ,即子孝。这显然是根据父出子、子出于父的原始血缘授受 ,而做出的议论。由于父与子的这种关系 ,子对父就有一种敬爱的义务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敬 ,成为子对父血缘传授的一种基于原始意义的规范。如此 ,子对父“生事之以体 ,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就在所当然。父慈子孝 ,家庭关系是非常简明而秩序井然的。而当孔子将“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相联系作一贯通式思考时 ,其实也就表明孔子是以一种原始血缘关系的摹写 ,在描画政治关系及其秩序状态的。而孔子所说的“孝慈则忠” ,更明白地标志了政治秩序原本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秩序。而且 ,孔子对自然秩序之孝悌的政治化功用 ,是颇为相信的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在此 ,保卫了已存的自然秩序 ,也就保证了应有的政治秩序。保守的社会架构 ,由此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