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九十而学儒:周有光先生简论儒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一)

  
    二战之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四种文化背景:儒学文化、共产主义、佛教、伊斯兰教。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儒学为背影,“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之外,还有日本。(日本某大公司把《大学》作为培训职员的必修课)。国际传说,儒学有发展经济的潜力。
    1980年代,一些共产主义者开始研究儒学;1984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1986年出版《孔子研究》杂志。199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小平女士送我一部《中国儒学百科全书》,我也开始自修儒学,目的是想知道:什么是儒学,儒学在21世纪有点什么用处。我九十二岁开始学儒,难于达到一知半解,只能希望半知略解了。这里是我学儒笔记的部分摘录。山门外谈禅,不免尽说外行话。敬请读者指正。
    儒学的来源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积累,留下六部古书《诗》《书》《周易》《礼》《乐》《春秋》,称六经。《乐》失传,成五经。先秦诸子都从六经吸取营养。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融汇古训,演绎新知,谓之儒。儒,原为治丧相礼的巫术,后来演变成为传布教化的职业。孔子以前就有儒,孔子开创系统的儒家学说。儒学开创于孔子,发扬于孟子,后世继承,历代有变化,但是,孔孟的仁义原理不变,所以儒学又称孔孟之学。
    孔孟之学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修己”和“安人”为基本内容。“仁”从人从二,二人共处就需要行为选择。孔子选择“爱”作为共处原则。“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安人”是为社会服务,使人民安居乐业。“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春秋末,诸侯兼并,民不聊生,孔子希望重建西周的安定社会。理想未能实现,退而办教育。原来只有“官学”,入学限于“国子”(高干子弟),孔子首创私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实行教育民办,提倡学术自由。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三千人,来自十来个国家,学成的贤者七十二人。在春秋时代,这是大规模的教育事业。(“有教无类”,美国加州大学刻石立碑于校园,译曰:Teaching  knows  no  bounds.)
    孔子只谈现世,不谈来生,“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很少谈“性”和“天道”。子贡说:“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知也”。孔子学说侧重社会实践,不作玄虚空谈,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人文社会科学。
    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继承孔子而发扬孔子。孟子认为,向善要求和为善能力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生而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关于修己,他提出“存心养性、寡欲养气”。关于安人,他从“仁政”引出“民贵君轻”的民本理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说民贵君轻而把孟子逐出孔庙!)
    法家主张“耕战”,以暴力统一天下。孟子主张仁政和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身取义”,真理重于生命。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许多儒生以身殉学,私人办学的自由没有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