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二元论哲学体系下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1)

【摘  要】 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不能不说在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教育思想。自孔夫子周游列国,广招门徒,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来,儒家教育思想便成为显学。并历经两汉,魏晋和盛唐以致两宋。南宋朱熹则对儒学进行了重塑,理学得以全面发展。并且在二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朱子教育思想。朱熹教育思想历经800年的岁月考验,流传至今。就现今的教育观审视朱子教育思想亦不乏其光辉成分。本文将以朱子二元论哲学为基础,分析朱子教育思想中的光辉成分,以期待能为现今的教育有所启迪。
    【关键词】哲学二元论;书院教育;现代借鉴
    一、重塑儒学
    中国的儒家学说,自春秋战国孔孟开创以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汉代的董仲舒为代表形成了神学化的天意论;魏晋以至隋唐佛道盛行,形成了以儒为主的儒、佛、道三家争雄的局面,并且佛道已侵入儒学;到了宋代,儒家吸收了佛、道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统治宋、明、清几百年之久的理学,而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儒学哲学化。
    周敦颐可以算作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张载、二程为理学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朱熹集合前人的思想成就了一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通过一个诠释的过程,重新定义了儒学传统的基本典籍,甚至是课题。对儒学进行了重新塑造。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朱子几乎穷尽了他一生的时光和精力进行这项伟大的事业。他整个的把经学的传统,通过《四书》做了诠释的实践。此外,他还做了非常严格的国故整理工作,在许多复杂的考究、校勘问题上做出了成绩。他还通过自己的了解制订了同时他认为有客观价值的儒学家谱《伊洛渊源录》,并且和吕祖谦共同为青少年编订了《近思录》。
    这一切伟大而艰辛的工作最终使朱熹的二元论哲学得以诞生。记得中学的历史课本用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来概括朱熹的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真正深藏在其中的内涵不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纵观中国古代史教育思想史,不难发现:教育思想的建立总是与教育家们的哲学人性思想相关联。朱熹也不例外,其教育思想的构建与其二元论哲学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就朱熹整个哲学体系和教育思想体系来看,“理、气”之关系的论述则是一个根本性的奠基。首先,他给理与气以明确概念,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者也,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主,必禀此理也,必禀此理然后有行。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1】由此可见,理和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属性:理为形而上之道,气为形而下之器。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并且不可逾越。但是二者却相生存在,作为万物之主的我们身上兼具理与气之禀性。理与气之概念阐明了万物凝气之因和成质之由。显然,理与气的不同指谓正是朱熹依据其各自的不同属性及其对现实世界所做出的规定。
    论述理与气更重要的是把握其内在之关系。因其二者之先后主次会导致不同之哲学倾向。而朱熹则从宇宙论及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既坚持理先气后,又承认二者无先后可言。这似乎是一种矛盾的观点。但其实不然。如他所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之流行,发育万物。”【2】这段话透漏理与气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说明理先气后,理统宰天地,气孕育万物,气受理节制。而在理之本源之的根基上衍生万物之气象,若不是理之为依托,便无人无物了。可见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理是本源性的,气是表征性的;理是精神本体,气是物质现象。但是朱熹并不满足于这一解说,他又从宇宙论的宏阔视野论述了二者融合之状态。他说:“或问:‘必有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言。然必欲推其所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后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3】由此可见,朱熹从宇宙论的角度理论了“理”与“气”的浑然一体的的不可或缺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