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庄子给现代人心性修养的建议(2)


    庄子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积极观点,即主宰外物而又不为外物所主宰, 也就是超然物外。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 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而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大胆而热烈、执着而又飘逸, 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 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熙熙皆为利来, 攘攘都为利往”,“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以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迫与物欲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一篇《逍遥游》,就在启示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摆脱精神的重重枷锁,顺应时势和自然,就能自由而没有困苦了,从而把精神从“物累”中彻底解脱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
    庄子认为“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 故无忧而已矣。”就是说, 荣华富贵不是性命以内的东西,意外得来的外物, 这是暂时寄存的东西,而暂时寄存的东西的到来或失去都是不可制止的。所以不必为荣华富贵而存心任性, 不应当因为穷困而趋从世俗。不为外物所烦扰,要超越世俗和名利的羁绊,保持淳朴的本性,而不随波逐流。正如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一书中说:“贫穷常给人的精神以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它可能是一种沉重的压力,使人的精神萎靡, 颓废下去; 它也可能是一种净化、激化剂, 使人的精神高洁、超脱起来。庄子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对情欲之困的摆脱———超然的心理境界
    情与欲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范畴, 是关系密切但又各有所指的两个范畴。现代心理学把情看作是情绪、情感,欲则接近于需要、欲望。道家认为人生的烦恼痛苦等情绪皆由情绪与欲望引起, 强调无欲,摆脱欲望。
    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在其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情欲及调节的心理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应对情欲问题,进行情与欲的心理调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借鉴意义。庄子认为,人的情绪与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也是人获得精神自由的极大障碍。庄子认为,哀乐之情与利害之欲一方面为人之本性固有, 另一方面人又不能免却,即“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 “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于是,情与欲便构成人的精神自由的沉重负担, 此乃来自自我的人生困境。为此,庄子认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就是说要摆脱妨碍人精神自由的沉重负担, 就要做到对人的情与欲的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 “喜怒哀乐不入胸次”, 顺其自然,“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外化而内不化,达到内心的平静宁和。所以,除了自己的妻子死后“鼓盆而歌”
    在庄子看来,人只要理解了自然的本性,进而顺应自然,就可以削弱感情,消解情与欲。《庄子·至乐》中提出:“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 身不得安逸, 口不得厚味, 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 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 则大忧以惧。”庄子认为人们的欲望主要有“富贵寿善”、“厚味美服好色音声”, 而人们不想要的是“贫贱夭恶”, 努力避免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这里还讨论了欲望和情绪的关系,认为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恐惧等消极情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