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关于中国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2)


    二、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
    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
    干嘉年间以来,所谓训诂学,非常发达。训诂学它所强调训诂跟义理的关系,就是戴震所提的「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样的方法。「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强调对语言、文字的脉络掌握,你才能够真正去了解它背后的义理。这个说法,基本上并没有什么错的。但是,「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我们能不能另外一个提法,就是「义理明而后训诂明」?这也可以啊!但是这两个「而后」的意思就不太一样了。
    讲「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个「而后」比较是一个时间的先后,比较是一个历程的先后。也就是我必须从事于训诂的活动在先,之后我才能够理解这个文句背后的义理。但是如果是「义理明而后训诂明」这个「而后」的意思,其实不是个时间历程的先后,它其实是一个理论的、逻辑次序之先后。理论的、逻辑次序的先后,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是我要对任何我要去训诂的任何一个文句,之能够有所明,是因为我对于那个义理,有一个内在的、深入的一种契入理解。这种契入理解,很可能起先仍然是隐的状态,但是多少我要对它有所契入,我才能够让它从这个「隐」的状态转成「显」,而显现出来,这叫「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理论的、逻辑次序之先后,跟时间历程的次序先后,这两个是不同的。这个先后常常会被混淆,譬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是一个时间的历程的先后。这个「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时间历程的先后。「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个就不是时间历程的先后;这个就是理论的、逻辑次序的先后。《大学》常常被读得不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这两层先后分清楚。
    物格而后知致,并不是说你要先去格物,格物格完了以后你才致知,致知致完了以后你才诚意,诚意诚完了才正心,正心正完了才修身,不可能啊!它必须是说:后返的去做一个推溯。「后返的推溯」而知道修身的基础在于正心,正心的基础在于诚意,诚意的基础在致知,致知的基础在格物,这叫理论逻辑的,一个理论的、逻辑的,后返的推溯。这个后返的推溯的历程,是理论的、逻辑的次序,而不是时间的先后的,这个要搞清楚啊!没搞清楚的话呢!那你做格物,世间物你哪里能格得完。我物格完了才致知,然后致知致完了才诚意,诚意诚完了才正心,正心正完了才修身,那这一辈子就是:第一关都没做完就死了。所以这个要分清楚,它是个理论逻辑的次序。
    那你说《大学》是不是不清不楚的?没有,它很清楚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是说,从天子到庶民全部都是以「修身」做根本。是修身做根本,不是格物做根本,所以修身是展开道德实践的起点。而这个起点背后有一大套理论的根据,理论的、逻辑的次序,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学》要这么讲才能讲通,要不然《大学》读不通的。
    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到,「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就整个语意解释的时间历程先后而说;至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是就展开章句训诂解释之所以可能的理论的逻辑次序而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