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易注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周易正义》,《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李光地等:《周易折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第1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闻一多<周易类纂义证》,(闻——多全集》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
    6.屈万里《读易三种·周易集释初稿》,《屈万里全集·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7.李镜池《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
    8.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9.黄寿棋、张善文《周易泽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2.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注释:
    ①《周易·系辞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帛书易传·衷》)作:“子曰……‘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所持为肯定语气。详见拙作《从先秦秦汉文献论<周易〉本经的作者问题》,《孔孟学报》(台湾)第71期,1996。
    ②《周易正义》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173页。
    ③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第163页。类似的解释可见李镜池《周易通义》第3页;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第3页;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第6页;周振甫《周易译注》第l页。
    ④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二三子》,《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17页。
    ⑤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衷》,《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32页。
    ⑥见《文物》1984年第3期第1页。
    ⑦《帛易说略》第11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⑧张立文认为“泥”可能为“易”,“泥”通“怩”,“易”通“惕”,“怩”、“惕”形近而讹。见《帛书周易注译》第5页字字形与“易”相距太远,张说难以成立。
    ⑨见唐作藩《上古音手册》第89、128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⑩见唐作藩《上古音手册》第154、138页。
    [11]见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第457~468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
    [12]见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1899—190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见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1916。
    [14]《周易注疏》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05、307、308、310页。
    [15]《记·杂记下》。
    [16]见《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第3期。
    [17]《帛书周易校释》第82、217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8]《帛书周易注译》第11、314页。
    [19]见傅举有、陈松长编著《马王堆汉墓文物·图版》第118~126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按此
    [20]如李学勤就说“《周易》经传……等,审其字体,也出于同一抄手”。见《论《经法·大分》及{经·十大》标题》,《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298、299页,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4。
    [21]例见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第546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
    [22]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衷》,{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2、33页。
    [23]《周易注疏》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489页。
    [24]见《纬书集成》第66—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5]见《纬书集成》第4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6]《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
    [27]拙作《帛书易传》引《易》考》《《汉学研究》第十二卷第二期,1994》曾以此作为“两者可以并存”例,应当修正。
    [28]《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3页。
    [29]《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3页。
    [30]廖名春点校本《周易本义》第36页,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
    《清经解》第2册第743页,上海:上海书店,1988。
    [31]《闻一多全集》第2册第40页。
    [32]见《读易三种·周易集释初稿》。
    [33]《周易古经今注》第167页。
    [34]《读易会通》第133页,北京:中国书店,1992。
    [35]见傅举有、陈松长编著《马王堆汉墓文物·图版》第111页。
    [36]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18、31、33、48页。
    [37]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15页。
    [38]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页。
    [39]<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4页。
    [40]《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5页。
    [41]《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l册第314页。
    [42]《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6页。
    [43]《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4页。
    [44]《周易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14页。
    [45]《周易集解》第4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
    [46]说见李光地等撰《J司易折中}第53页。
    [47]《周易古经今注》第168~169页。 ,
    [48]《周易通义》第7~8页。
    [49]《周易全解》第51页。
    [50]《说文解字段注》第786页,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51]《易说》,《清经解》第2册第1—2页。
    [52]《六十四卦经解》第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
    [53]《周易尚氏学》第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54]《周易译注》第3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5]《周易类纂义证》,《闻一多全集》44—45页。
    [56]《周易通义》第7页。
    [57]《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马王堆帛书<二三子》》,《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15—16页。
    [58]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马王堆帛书《衷》》,《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2页。
    [59]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马王堆帛书{衷》》,《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34页。
    [60]《马王堆汉墓帛书》[一]第6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61]说见拙作《帛书<二三子问>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2]采物:指有彩色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以之区别等级。《左传·文公六年》:“分之采物,著之话言。”孔颖达疏“采物,谓采章物色、旌旗衣服,尊卑不同,名位高下,各有品制。”
    [63]渡物,即法物,指帝王用于仪仗、祭祀的器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态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旧唐书·殷盈孙传》:“其神主、法物、乐悬,皆盈孙奏重修制,知礼者称为博洽。”
    [64]孝,疑通教。
    [65]《孟子正义》卷六上,《十三经注疏》本第27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66]有一些人不承认,暂且不论。
    [67]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马王堆帛书《易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9、10、12、14页。
    [68]见拙作《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马王堆帛书<易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1册第9页。
    [69]《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注释》第14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1]《经义述闻》第11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