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2)


    二、‍‍‍‍‍儒学就像一江水
    长江发源于高山,流经中华大地,汇聚众流,逐渐壮大,形成浩浩荡荡的巨流汇入大海。儒学就像长江水,也是从小到大,形成影响巨大的思想流派,汇入世界思潮,成为世界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大丰富了世界精神宝库。二十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的科技发达、文明进步,向儒学提出严重的挑战。世界政局也发生很大变化,有资本主义潮流,有共产主义潮流,都风行天下。儒学在各种潮流冲击下也在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儒学产生于两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产生以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再局限于那块大地、那个时代。东风再大,也改变不了长江东流水。向东流如果是前进的方向,那么,儒学也是在不断的前进之中。
    长江水不仅在流淌着,而且还在滋润着广阔的中华大地,灌溉着数千里的沿江生灵。儒学就像长江那样,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滋润着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培养造就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为世界文明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二十世纪,中华大地上的政治发生剧变,取消数千年的帝制,抵抗了外来的侵略,重新振兴起来。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儒学也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都继承了中国儒学中的重民、民贵、民本和吏为民役的传统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共产主义思潮,也都与儒家的大同理想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都有相通之处。中国人有传统的儒家大同理想,所以比较容易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提倡德治;孟子讲仁政,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爱的越远越好,也越伟大。毛泽东说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表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他号召全国人民学习这位远方客人的崇高精神。这不也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吗?
    社会是连续的,思想也有连续性。过去有些人喜欢讲思想的中断。例如唐代韩愈说孟子以后,儒学道统中断了,应该由近千年以后的他来继承。朱熹也说孟子以后,儒学道统中断了,应该由一千多年以后的他来继承。实际上,儒学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如果真的中断了,后代的别人还怎么能继承?国民党时代,有些人认为现在推翻了帝制,再打倒孔家店,中华民族的传统一去不复返了。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现实的情况是,过不多久,就使很多原来满怀信心的热血青年大失所望。孙中山的“大总统”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又要恢复帝制。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气死,这本来是大好事。但是,好事多磨。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又使人民深受其害,并不觉得没有皇帝会比有皇帝好多少。苦难何时才是尽头?中国封建思想在延续着。有人想当皇帝,有人想当没有皇帝名义的皇帝。这说明虽然封建制度被推翻了,作为具有独立性的思想观念还是存在的。鲁迅笔下的阿Q处于“顺境”时也做当皇帝的好梦。还有哪个中国人不想当皇帝呢?只是做不到就是了。这说明思想观念有独立性与延续性。同样道理,孔子儒家许多思想还留在人民的心中。
    儒家有哪些思想留在人民的心中呢?儒家讲“三纲五常”,“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君为臣纲,由于“君”通过选举产生,任期一届五年,取消了终身制,“君”与“臣”(公务员)的关系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君为臣纲,已经不存在过去的那种意义。父为子纲,现在只生一个子女,子女到远离家庭的大城市去上学,甚至到国外去上学,读了学士,再读硕士,有的又读博士,到博士毕业,已经三十岁左右,然后再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去工作。在事业上艰苦奋斗,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必须“只争朝夕”,非常珍惜时间,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陪自己的妻子,对于父母实在无暇光顾。过年过节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就算不错了。父亲对于子女的行为,已经无法控制,所谓鞭长莫及。父为子纲,只剩下一句空话。夫与妻的关系,由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嫁鸡从鸡,嫁犬随犬”的依赖关系。已经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而是“女为己悦者容”。‍夫为妻纲自然也不存在了。总之,三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已经被现实淘汰了。在民主的政治体制还不完善的时候,上下级关系还往往带有过去君臣关系的那种味道,还以上级“一把手”为“老板”。各级官员似乎都是向上级负责,并不是向人民负责,因为他们都是上级指定选拔的官员,并不是人民选举的。有的虽然有选举的形式,那只是程序,都是上级安排好的程序。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现象:侯选人没有选上,选上的却不是侯选人。这种现象最能说明上级安排与群众意愿严重不一致的问题。
    “五常”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博爱之谓仁。仁,相当于西方的博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还需要。仁爱是人类生存的保证,是永恒的主题,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只有在暴政下,仁爱会受到冲击和破坏,但是,古今中外的任何暴君也无法取消人民心中的爱心。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什么样才是合理的,才是适宜的呢?这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动态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个体以及不同条件,都会有不同的义。义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而坚持义的原则却是不变的。这里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之光。从这种意义上说,义也是永恒的。礼,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只要有人类的地方,都是需要的。这也是因时间、地点、民族而不同的。中国古代朋友见面用鞠躬来表示敬意,而西方以握手、拥抱来表示敬意。现代中国人也学习西方的形式——握手,同时保留本民族的形式——鞠躬。以后也许还会产生变化,为了避免握手接触产生疾病传染,全世界都改为鞠躬。但是,礼还是要继续存在下去的。智,原来是指知道仁义礼,现在把它阐释为智慧、智力。通俗说法,就是聪明。无论聪明,还是智慧,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智都是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从实质上说,就是人的智力的提高。人的体力却可能逐渐下降,虽然运动会的世界纪录不断被打破。长城上的砖头是很大的,现在的人如果用手搬都感到很困难。北京西直门城墙拆除时,可以看到元、明、清三代的砖,元代的比明代的大,明代比清代的大。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清两代的砖从故宫内的地砖都可以看到,都比现代的砖大一倍以上。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提高,发挥了智力的作用,体力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信,就是讲信用。也可以称为诚信、信誉等。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起码的道德。欺骗总不是所提倡的。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五常,经过现代阐释,都是可以继承的,其基本精神都是可以用于现代社会的。这就是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
    按“抽象继承法”,我们还可以继承祖先的很多精神财富。例如《周易》上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说对自己要勉强,要高要求;后者说对别人要宽容,要谅解。这是处理自己与别人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又如,唐代儒家韩愈说:“业成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荒于随。”(《进学解》)提倡勤奋和思考。反对将事业当作儿戏,也反对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宋代王安石说:“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王文公文集·策问十道》)这是大改革家的改革理论。夏商周三代的法制都是不断改革的,这是孔子讲过的,没有人敢反对。王安石以此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改革的原则是“因世就民”,“因世”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就民”就是迁就人民,按着人民的意愿,现在所谓“方便群众”。方便群众,就要改掉给群众造成麻烦的许多规章制度。但是,一些所定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限制群众的,给群众增加麻烦的。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可谓深刻。元代大儒吴澄说:“君子所重,惟言与动。言必可师,动必可式。”(《吴文正公集·警言动箴》)言论可以供别人学习,行为可以作别人榜样。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这个意思。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阳明全书·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是非要由自己审定,不应该只迷信权威。他又说:“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同上)自己不迷信权威,也不应该让别人迷信自己。有的人反对别人权威,却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并且强迫别人接受这种权威。这当然与理不通。西学东渐以后,人们的思路开阔了。清代学者就开始面向世界,如阮元就提出:“会通中西之长,不主一偏之见。”(《研经室三集·里算堂学记序》)又说:“融合中西,归于一是。”(《畴人传》自序)他们都以世界的目光来审视万事万物,认为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应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提高认识水平。不主张出于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总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儒家提出非常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一定会给我们的认识产生启迪,给我们的实践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