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陈明晖: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禅(3)


    佛教及其禅早就引起马赫等西方着名物理学家的注意。维也纳大学高能物理学博士F·卡普拉(FrijofCapra)的《物理学之道》(1979,国内编译为《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是一本:风行全球的畅销书。据称作者曾在海滩上沉思微观世界粒子的运动,忽然得到顿悟,于是将现代物理学的新观念相对论、量子论等与东方印度教、佛教、道家、禅宗的“神秘主义”作对比研究,说明两者对宇宙图景的描绘竟有惊人的平行性,发现《华严经》所描述的多层次缘起无碍的宇宙模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高推“佛教徒关于渗透的概念远远超过任何一种科学的靴袢理论”。作者把东方神秘主义的这种奇异发现归诸于禅思直觉的特殊认识途径,认为科学和神秘主义直觉是人类精神互补的体现,“不能通过一个来理解另一个,也无法从一个推出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只有相互补充,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作者对东方思想的理解是粗线条的,但从科学的角度,肯定禅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价值,无疑很有见地。其实,禅的效用又何尝仅在直窥微观世界的真面,更在其开发本性潜能、解决终极关怀上,尤其开发潜能,已被人体科学列为主要课题。在这方面,西方人已进行了不少探索,瑜伽、禅被他们用作重要的研究方法,据其原理编制了多种开发潜能的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获得了由科学观测验证的、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佛教禅尤其密乘瑜伽的基本概念,对西方不少超心理学家来说,可能要比东方的多数人更为熟悉。
    瑜伽、禅在国外还被视为UFO(不明飞行物)研究中的一种手段,一些人自称或探索通过练功激发超觉功能,与宇宙人接头。
    西方人在吸收东方精神文明精华、运用禅上,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将禅简化、世俗化、科学化,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现实人生的发达服务。或以禅为一种心身、心理疗法,用以治疗各种心身病、常见病和疑难病。或依禅法创编出潜能开发法,锻炼诱发特异功能。或将禅的锻炼用于企业管理、教育、体育、文学艺术等,收效颇佳。有人认为要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经济人,必须接受六个月的禅定训练。把禅运用于经营管理,证明能加强财会人员的廉洁和明晰性,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把禅运用于教育,证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有改善性格的效用。把禅运用于体育,能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素质,学会如何消除比赛前的紧张情绪,因而能提高其运动成绩。
    现代心理学家荣格在《现代人的心灵问题》中说:“当我们正用工业成就把东方人的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之际,东方人亦正以其精神成就把我们的精神世界弄得狼狈不堪。我们仍未想到,当我们从外面把东方人打败之际,也许东方从正从内部把我们包围住。”他号召西方人向东方文明学习,认识自心,挖掘出自心深处珍藏的智慧。西方文化人的这种开放的襟怀,表现出西方文明传统中最有价值的精神。当然,西方人不是盲目崇拜东方,不会象古代东方人那样片面发展精神层面,他们有东方人惨败的前车之鉴:由于片面侧重内向、直觉的一面,在技术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东方之所以缺乏合乎逻辑、系统分明的经验主义的原因。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传统的西方人,若掌握并更好地发挥东方传统文化的精萃,这对东方人来说,才是最大的挑战。在这挑战面前,东方人应以开放的心态,继承东方文化的精华,高层建瓴,予以整合,铸造出一种兼具东西方文明之长的新型文明。就此而言,佛教禅学从方法论、哲学观到具体操作技术,在人体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心理学、体育、教育、企业管理、文学艺术、社会教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实用价值,大有精华可继承,大有潜力可挖掘。科学界和佛教界,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发扬,使古老的禅学精华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东西方文明比较的角度看,佛教禅学的价值,尚不限于它在认识人自身的现代各门“人学”和实用于社会生活方面,而有其更为深刻的内涵:禅的宗旨、路线和方法,实牵涉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据西方有关人士估计,将会成为下一世纪人文科学的中心议题,也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分歧所在。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无疑具有前瞻意义。在禅看来,人类文明的出发点,应是如实把握自性,解决以生死为本的人生诸苦。人类文明的终极归宿,是使每个人都达到自性实现、永享极乐的涅境地。这一目标在即生的实现,须通过内向究心的途径,用简而灵的高技术——禅,自我调心令契合于真实,由自主其心而达主宰世界,自由净其心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盖不可能从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二元论的、外向弛逐的途径达到。片面外向驰求的结果,必然是人欲横流、社会污染,人类自我毁灭。这无疑是对西方文明基本精神与路线的根本否定。禅的这一思想是否正确、是否能为现代人所接受姑且不论,就它对文明根本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言,只要它所欲解决的生死等痛苦未曾由他途根绝,便具有挑战性,也许具有永恒的挑战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