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孟子的人格结构及其价值期待(二)

正是孟子具备这样的个性气质,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为王者师的自我社会角色的认定。才会有为别人所不为的胆量与气魄,这就是从孟子身上突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英雄气质,令人崇敬,令人慨叹。
    三、孟子的价值期待
    价值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要素,是决定人的活动方向和所有角色行为的意识倾向。孟子的价值期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价值理念
    一般思想家的使命就是要积极的关心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而孟子所面对的恰恰是为历史寻求出路,为社会设计未来的重大课题。这样,对社会现实问题积极热心的参与,对历史发展趋势超乎寻常的关注,就成为他思想性格的突出特色。孟子所处的时代较之春秋时期,兼并战争更为激烈,到处是兵刃,所见即饿殍。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孟子没有逃避,毅然决然地以天下为己任。“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同时豪迈的宣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为此大半生周游列国,呼号奔走,比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热心与执著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舍生取义以及坚持主张、不惧权势的价值取向
    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杀身成仁”为孟子的“舍生取义”的价值追求定下了基调。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论述了生命与道 义不可兼得而舍生取义的人生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的“舍生取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造就了中华民族讲骨气、讲气节、讲抱负的民族特性。正是秉承了这种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精神,孟子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修身养性、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则进一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由此可见孟子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要端正别人的言行和德行,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行,也就是要先反躬自省、反身自诚。孟子深刻认识到忧患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认为要忧患以生、自强不息。人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艰难困境中要想到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胸怀抱负。坚信理念,从而不畏艰苦,去迎战困苦。
    (四)坚持以“道”的原则和理想作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孟子之“道”是继承于孔子之“道”。其内涵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首先,在社会结构上他肯定和维护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其次,主张在以上各等级层次之间有一种互相信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再次,在以上基础上,还倡导一种在各等级层次之间,所有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普遍具有的道德观念,即“仁”。因此他所谓的“道”,在性质上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而是具有完整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它是具有超政权、超阶级、超时代、超个人意志的意义。
    总之,孟子的价值期待可以概括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独善其身。孟子认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美满和谐是以社会个体的自我完善为基础的,所以他十分重视道德观念上的自律与自重,重视内在的人格修养,即“内圣”。“内圣”不仅包括个人对于本性中善一面的培养和扩充,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独立精神:另一方面兼济天下。
    结语
    综上,孟子怀着强烈的自尊、自信、自豪,铁肩担道义,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修身养性,以大丈夫的气概,意欲拯溺解悬、济世救民、平治天下,这就构成他丰富的人格内涵,也体现了孟子的自我价值期待。孟子以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为主要内涵的价值期待,无疑是十分有价值、有意义的,是一种向善的主观目的性,但高度集权、高度专制的社会政治体制,却压抑、限制了他向善的要求。否定了他的价值期待和追求。这样就造成了孟子对自我价值不断的进行探索与追求,但又永远是在意图上行动或试图行动,“独善其身”的道德修养积累往往是不得已而又不得不永远进行下去的项目,实际上离“兼济天下”是有相当距离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