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庄子与李白: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13)


    如果留意一下李白的诗歌,你会发现他除了爱月、爱醉以外,还特别喜欢写水。写水的流动,写水的壮观。水是自在的,水是自由的,水是快乐的,水可以恣肆地流淌在李白的笔下。诗人虽也写湖泊、小沼、小溪、小池里的水,但远没有江水、河水土特别是瀑布为多,因为那些是被困之水,没有自由可谈。李白笔下的水是大江、大河之水,是壮观的瀑布之水,来势凶猛,奔腾壮观,无拘无束,畅快自然。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到庄子的《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 牛马。”明月、酒、水应该算是李白诗歌的三种代表意象,也是李白精神放逐的必然渠道。
    李白作品中也表现了一定的虚静心态和情怀。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无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拟古十二首》之九,与《庄子》贴得就更近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无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还有一首诗中,酒、月、虚静之心态都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尽情。”(《春日醉起言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秋夕书怀》:“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海怀结沧州,霞想遥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无地轻。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萝月掩空幕,松霜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白,在虚静中漫游的李白。这最后一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诗人精神的归宿之所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这和庄子的腾飞是多么的相似!这是诗人的腾飞,是诗人的漫游!范传正说其,“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暮碑序》)
    三、山水篇
    我们在这一篇中将看一看二位诗人、哲人漫游的结果。那就是,李白漫游出了绝妙的山水情结,而庄子则漫游出了一个伟大的文艺理论家。
    纵乐山水型的诗人在中国并不少见。晋代,就有不少人都有游乐山水的爱好。纵乐于山水之间,其实就是让自己的精神进行自由的漫游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让自己的本真放逐的最佳手段。
    与其说是纵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山水。纵乐山水显然与庄子哲学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因为,古代的文人游山赏水、留连忘返通常与“隐居”、“寻仙”或曰“寻道”是分不开的。“隐逸纵情”应该是“纵乐山水”的有力的说明。
    李白的寻仙之路通常是在山水之间,而所谓的安陆、大梁是与山水之仙境不能比的。一个诗人在安陆、大梁逗留的时间最长,未必就说明他不贪恋山水,更不能依此判定李白与道家缘份不深,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喜欢访仙寻道(安陆是他第一个家所在地、大梁是他失意后的栖息之所)。
    有诗句为证“十五游神仙”,说明李白少年时期即喜欢访仙寻道,山、水本身似乎也成了道的象征,或可算为蕴含道之所在。更何况李白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足以证明他对山水热爱至深。而他对安陆、大梁这些如此热闹繁华的城市却很少有诗描述之或歌颂之,《梁园吟》也只是抒发了诗人当时的失意和悲愤心情。这难道不足以说明能够激发诗人灵感的不是城市,而是山水!
    另外,山水之美其实就是道之所在。庄子的道也蕴含于山水之间。由此,中国文学中有了山水文学,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及其理论也从中生成,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刘宋有、宗炳的《画山水序》都使人感受到庄子与山水画方面的关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说宗炳的生活,“正是庄学在生活上的实践”,《画山水序》里“全是庄学的思想”。
    李白于山水诗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评论家都于不同的角度对李白的山水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想继续探究李白山水诗之美,我们只想探讨一下李白山水诗蕴含的道,也就是与庄子的关系。
    有人专门对庄子的道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探讨,在庄子看来,在“天地”即大自然当中,存在着客观的“天地之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天地的本质是什么? 《庄子》认为就是弥沦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世界最高原理一一道。
    中国画以道为天地之美的最高本质,在作画时,不拘泥于有限的具体事物的形与色,而是画翁之意不在物,“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中国画在作画时,“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嘘吸太空、牢笼万有”,中国画的审美前提便是“心师造化”、“以天地为师”、为“自然传种”。
    天地之美何以会美?美就美在它体现了道的无所不在性。道存于万物之中,万物由此而有生气,有灵性。山水之灵气更是闪耀着道的光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