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之十九:清心寡欲篇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本义】
    抛弃贤圣权威及智能,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以上三项原则光做为方法还不行,还要使之落到实处:恪守自然素朴,少有私偏之见,清心寡欲。弃绝一切虚妄之学,就能达到无忧无患的境界。
    【管理启示】
    管理学规律是一个极为朴素的方法,这就是让资本投入企业的所有人实现利益的等比增值,此时,广大员工就会将企业目标的实现当做自己的个人目标,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企业发展了,广大员工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可管理学规律是那么地难以认识,以致于现有的管理者主要还是通过个人崇拜和自己以为高明的管理学技巧来凝聚人心,但这只能一时地起作用,而且公司很容易形成巨人公司,僵化难变,一旦管理者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公司就会垮掉。要想使企业长久地发展,管理者的投入能够得到持久的回报,就必须让员工与企业发展有着共同的利益,这就要求管理者弃绝个人崇拜和小聪明,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广大员工利益的文化环境。
    没有共同的利益就没有共同的文化。现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员工和管理者之间不平等,甚至可以说,员工只是管理者用来赚取利润的工具,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因此谈建立企业文化都是痴人说梦,最多只是形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空洞虚无的仁义道德教育让员工忠于企业,往往都不会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唯一的方法就是抛弃形式上的仁义,让员工在制度上享有和管理者一样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有了共同的利益,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建立起来了,员工就会自然而然地恢复它们本来的面目,将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一些管理者从骨子里就把员工看作是获取利润的工具,根本不想与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利益,于是利用广大员工的弱点去“管”就成了唯一的途径,这就是通过给少数管理者一些个人的利益或许诺一定的利益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影子去监督员工,缺乏共同的利益,广大员工就只会为了自己去机械地工作,根本不可能为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竞争力都不强,一旦竞争压力大了,就只能衰败了。其实这样的管理者根本不明白,让员工和自己有共同的利益才能够使自己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毕竟自己投入的要比员工投入的要多得多,企业发展了,收获最大的就是管理者。反之,员工不努力工作,企业衰败了,管理者的投入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原理。
    不可否认,有一些管理者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做起来是非常地难,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如何具体地去做,所以,老子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来让我们明白,不要把员工当傻瓜,员工把自己的利益往往算得比管理者还要清楚,不让员工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员工就不会用心为企业去工作,毕竟员工才是企业利润实现最坚实的支柱。聪明的管理者从来不把员工看低,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不过长处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罢了,因此,聪明的管理者总是把自己看得和员工一样,享受同等的权力,享受同比的利润分配,甚至从心理上把员工当做企业真正的主人,自己只是沟通市场和企业、企业和员工的联系人。用这种自然朴素、清心寡欲的思想去管理,而放弃那些华丽的管理学方法,就能够达到真正的成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