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臆说孔仲尼——史上最著名礼仪师的非人传说(3)

第三节    
    政途的不得志,使得孔丘在言行中更为小心翼翼的坚守着对周礼繁文缛节的膜拜。除了兢兢业业的履行皇家礼仪师的职责外,在教授儒家弟子方面,孔夫子也是不遗余力的进行栽培。且功夫不光是用在礼仪学的必修课上,还常常说一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箴言,时不时也能说出几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等极有智慧的话(后来的儒家经典之首《论语》即来源于此,这可能是他完全无法预知的意外惊喜)。就这样孔丘在自得其乐中,很平稳的度过了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
    进入知天命之年后,我估计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可能还以为自己将维持着现状终老(以他的脑子他不可能不知道成名要趁早这个道理),可命运的安排偏偏就存在着太多的始料未及。于是乎,孔丘大半生都在盼望的事情,终于来了。这个机会就是被后来的儒家弟子常常津津乐道的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会盟,那一年孔丘51岁。
    鲁国的近邻是强大的姜太公的封国齐国,时任国君即齐景公姜杵臼(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个有着诡异思维的君主),姜子牙的这个子孙在政事上是个完全没有主见的人,无论大小事全是臣子们操办。好在齐国的大臣们都有些能耐,保持着齐国的强盛,尤其在晏婴的打理下依然占据着春秋五霸中的首席。晏婴死后,景公严格遵照他的遗嘱,坚持修好鲁国,抵御强晋的基本国策,并任命晏婴临终前推荐的黎鉏接替晏婴太宰(总理)的位置。黎鉏新官上任后,本想挑个“软柿子”捏捏(找个弱国,以莫须有的理由打一仗),以树立威信于朝野。在他的眼中,近在咫尺的鲁国就是个最理想的“软柿子”,于是就请示景公,准备直接向鲁国出兵。向来不喜欢打仗的景公,一方面顾及到已故前总理的遗嘱;一方面考虑到鲁国毕竟是周王朝的嫡系封国,担心师出无名,影响了自己在国际上“时尚先生”的名号(有文字记载,当时齐国物质生活水平居诸国之首,景公的吃、穿、住、行、玩更是引领着国际潮流),就没有答应(虽不是昏庸至极,却是个“顽主”)。黎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请示说,既然君上有顾虑,那咱们就以打秋风得来的汶水以北的三城(汶阳、郓城、龟阴)归还鲁国为名,邀姬宋(鲁国国君)在夹谷会盟。等盟约毕,在会后的助兴节目中,以夷狄之舞和君上钟爱的言情诗(类同于韦小宝常唱的《十八摸》)戏耍之,以杨我齐国之威,让鲁国臣服。如此好玩的事情,姜杵臼听后当即欣然应允。
    很快夹谷会盟的烫金邀请函就送到鲁定公姬宋的手上。收到请柬的定公,觉得喜从天降,兴高采烈就答应了齐国使者。但等他高兴劲一过,才顿然有所悟,心中就变成了三分喜来两分怕,还有五分是无奈。喜的是有望收回三城,怕的是会盟是诱饵(还不糊涂),无奈的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三桓”肯定没人陪他这个光杆国君去会盟。(三桓:源于200年前的鲁桓公姬允死后,其四个儿子中的嫡子,也是长子的继承了君位,次子、三子、四子是庶出,只能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后逐渐的势力强大,掌控了军政大权,因其是桓公之子,遂称为“三桓”。其后裔按主制分别改姓为孟孙(仲孙)、叔孙和季孙。到定公时,三桓的当权者分别为仲孙无忌、叔孙州仇和被孔丘揭发“八佾舞于庭”的季孙斯)
    果然,等姬宋与三桓商议时,虽然有支持,有反对;且论据十足的对去与不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就是没有“一桓”愿意舍命陪国君。最后还是季孙斯灵机一动,公报私仇的向定公极力推荐了首席礼仪师孔丘,并同意除了出任会盟的傧相(外交部长)之外,另擢升其为大司寇(司法部长)。对于季孙斯的提议,定公宛如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心中大呼有救也!于是当即就宣布了任命。当双鬓早白的孔丘拿着双料部长的任命书时,其兴奋之情、狂喜之态绝对的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打小报告后得到的意外“收获”。可能心里还在说:“贤哉,季孙也!一段舞,一句话,结旧恨。吾不悔多口,季孙也不介怀。贤哉,季孙也!”。如是,已知天命的孔丘,始料未及的就欣欣然踏上了他在鲁国昙花一现的政治舞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