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老孔墨政治理想之比较(3)

三、治国方略之比较 
    针对当时的情况,老孔墨三圣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老子的“道”崇尚自然,反映在治国方略上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基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P32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P409),“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P396)“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尽可能的少过问政事,以做到“去甚、去奢、去泰”,即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这虽然在客观效果上有解救人民疾苦的一面,但其目的是为了抵制新兴封建政治经济因素的发展,以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
    老子认为,正确的治国模式应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2](P384)即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当然,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P360)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2](P388)
    孔子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礼治”、“德治”和“人治”。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治”思想,把恢复和发展“周礼”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深感痛心,要求各诸候“以礼让为国”,要求各阶层人士“克已复礼”,同时以仁充实礼的内容,将礼发展为一种完善的伦理原则和美好的政治制度。他认为德礼的教化作用要比政刑的强制作用有用得多。所以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P76)
    孔子所说的“人治”实质上是“德治”的延伸,他强调执政者在治国中的决定作用,“为政在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7](P357)“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1](P199)这种“人治”论显然是“礼治”和“德治”的结合,并且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提倡仁政,反对酷刑滥杀,主张先教而后刑,“不教而杀谓之虐。” [1](P285),他希望通过“德治”“胜残去杀”[1](P209)以达到无讼的境界。孔子还主张宽猛结合,《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但他强调以宽为主,“宽则得众”,认为统治者应对劳动人民实行怀柔政策,把刑罚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作为德化失效的最后底线,也即后人所谓的“德主刑辅”思想。
    与“兼相爱”“交相利”理想的社会秩序相适应,墨子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了“尚同”的主张。
    墨子认为人类历史之初“未有刑政”、“未有政长”,没有统一的政治组织和是非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5](P81)并且有强烈的排他性,“各是其义,而非人之义”[5](P75)。因此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可能和睦相处,“故交相非也。”[5](P75)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人们还会相互争斗。“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5](P94)以至“父子兄弟作怨恶”,“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然禽兽”。[5](P76)
    为了消除这一混乱局面,墨子主张通过选贤的方式建立一套有效的国家机构以一“天下之义”,“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5](P76)但是仅仅靠“天子”还是不能“一同天下之义。”于是由天子选择贤能,置三公,建诸候,立大夫,设乡长等各级“政长”,帮助“天子”治理国家。
    墨子虽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但他却认为小生产者在政治上不能代表自己,他把希望寄托在“贵且智”的“天子”和“贤者”身上。他的“一同天下之义”的理念和“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的主张,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君主集权制观念。他认为天子应掌握大权,“发政于天下之百姓”。[5](P77)同时他要求天下之百姓绝对服从“贤且智”的“天子”,“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这样,“天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5](P84)“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5](P102)
    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孔、墨三圣的政治思想是对那个剧烈动荡时代的否定和对未来社会的重新构建。他们思想光辉的迸发开启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先河,比较他们政治理想之异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周秦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集注[M]. 长沙:岳麓书社, 1997.
    [2]孟泽. 中国四大宝典白话译注[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3]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M]. 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
    [5]王焕镳. 墨子校释[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6]蒋冀骋标点.左传[M]. 长沙:岳麓书社,1996.
    [7]古典名著整理组. 四书五经[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谭宝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