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语》中君子修养的三个原则(3)

修养三原则之求诸己
    凡事首先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遇事首先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而不要怨天尤人。《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个意思。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论语》第一章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样才能够做到人不知不愠?就是要求诸己。人在怀才不遇的时候,在被人家误解的时候,或是人家不了解自己,看不到自己优点和成绩的时候,往往会想,我有很多优点,工作做得也很好,很有成绩,为什么领导和同事看不到呢?或者想,这个单位条件太差,领导水平太低,发挥不了我的才能;或者想,自己运气不好,没有碰上好的机遇,等等,这就都是求诸人。这样想,就会很懊恼,心理不平衡,怨天尤人。而求诸己,从自己方面要求,就可以免除这些烦恼、怨恨,“人不知不愠”了。
    人与人相处,常会发生种种纠纷和冲突。如果面对的不是敌人、罪犯,涉及的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般情形下,“求诸己”也是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有矛盾、有问题先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这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则是“求诸人”的态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能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责己严而责人宽,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孟子在发挥求诸己这个思想的时候,打过一个比方。好比射箭,你没射中箭靶,你首先想的是风太大了,或者箭靶摆得不正,或者是有旁人在干扰,还是你自己站得正不正?瞄得准不准?他说,首先应该要求自己站正了,瞄准了。这就是求诸己。他还说,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爱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做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敬了。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这就是“求诸己”。就像我们教师讲课,自己很认真地备课,尽量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可是学生不爱听。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首先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讲得太深,讲得太枯燥,没有适合听众的要求?从自己的方面来找原因,这是“求诸己”的一种情况。
    从求诸己还引出来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对自己严,对别人宽。《论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对自己要求要严,对别人要求宽,这是中国人讲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依靠个人的努力,靠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可以说,这也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编辑注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社会地位不同,要求也不相同。也要从自身做起,首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出国学习工作,很少回家,个别的父亲重病几年,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与学生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学说,儿女一心在国外学习工作,事业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话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确实如此。可是这话从子女的口中说出来,就违背了“求诸己”的原则。父母希望儿女事业有成,不愿增加子女的负担,甚至宁愿自己住进养老院,这是父母的心情。可是作为子女又会怎样考虑呢?是以父母的这种心情为理由,就心安理得地不回家看看吗?子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这无私的爱呢?这是为人子女者所应认真考虑的。这也就是“求诸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