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华 君子之风自千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26 法制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4月24日,北京。晚春的清晨,空气微凉。 这个园子静悄悄的,好似百年时间在此停驻,不可惊扰。 二校门已被修葺一新,走过时,似乎能看见老校长周诒春离开时的不舍面容。 学堂已复原完整,侧耳倾听,百年前的读书声在岁月里回响。 大礼堂依然巍峨中央,梁启超那振聋发聩的演讲,至今仍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上。 科学馆的铜铸大门,色调温暖,微有些斑驳,少年们科学兴国的梦想,在时光的打磨下,熠熠发亮。 图书馆依然静谧无声,高高的穹顶,发亮的厅堂,百年后仍是人来人往。 那片属于朱自清的荷塘,那座属于吴宓的藤影荷声之馆,那个见证过多少大师的工字厅,都静静站立在微黄的旧日时光里,等待着自己的故人归来。 今天,这个园子迎来八方校友,共庆自己的百岁生日。 百年来,世事变迁,人员更迭,它的气质不曾更改,代代传承。而这座园子,始终屹立在时间的洪流中,从未倒下。 这里,是清华。 在这个一百年的节点上,在这个回顾和寄语的交错路口,让我们一起,顺着它清晰的生命脉络,一路回望。 自强不息 清华精神百年不变 清华对你而言是什么? 抛出这个问题给一百个清华人,也许会有一百种答案。 一个学生的答案却让我们微微震惊。他说,是信仰。 倘若说今日的清华正大踏步地走着,如同一个壮实有力的中年男子的话,那么百年前的清华,只是一个总角少年。 但你会看到,他们俩有着惊人的相似,清华百年来的精神内核从来不曾改变。 就像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清华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每一个清华人都会给你同一个答案。 只是,百年时光,靠着这样单一的信仰,这个昔日的激昂少年,又是如何塑成今日沉稳的模样? 清华精神 是学子的爱国之心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的前任主任田芊老师缓缓开始了老一辈清华人对清华精神理解的点滴叙述。 百年前,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清政府创办了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后者便是清华的前身。 赔款,代表着国耻,就如同清华学堂副监督范源濂说:“不可永做一个国耻的纪念碑,要能做雪国耻的人。”这毫无疑问是清华精神的根基之所在。 而后,那些靠着庚子赔款留洋的有识少年们,纷纷回国。他们激昂,他们自信,他们用学识和科学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这是清华人为国奉献的先驱。 被这些思想影响着的校园,也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学生们不甘于营营役役,也不甘于学成归国后才报效祖国。 他们在校园里行动起来,从“五四运动”到“三·一八惨案”再到“一二·九运动”,这所学校用火热的赤诚,将自己与国运紧紧相连。 清华精神 是大师的身体力行 当然,清华拥有的不止是慷慨激昂、满腔爱国热情的学生。这所学校还聚集了人皆仰之若泰山北斗的大师。 如同梅贻琦老校长的治学理念中所说,大师才是大学的精神之所在。 百年来,清华精神的成形,全靠这些大师们的身体力行。而清华也给予他们最高的礼遇和尊重,教授治校这样理想化却又被极好地践行的体制,出现在上世纪动荡不安的二三十年代。 当清华精神渐渐成形,当他们培养起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在烽火岁月中,他们与北大、南开学子共赴国难,清华精神的内核稳固了下来。 从此,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多么渺茫的前路,清华人都能咬着牙走下去。 就像吴宓先生在他所挚爱的清华园里,这样动情地写下: 但使弦歌无绝响,水木清华自千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下一个百年,这一精神,还将紧紧地伴随着清华,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 ●同根同源 两校共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梅贻琦校长在台湾新竹,将他在北平未曾实现的治学理想,继续发扬。 对岸的清华就此诞生。 下一个百年,也许我们能期盼,清华,将聚两岸实力,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大学。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这样告诉记者,顶尖大学的使命除了传授与创造知识以外,更应引领高等教育风潮及关怀社会。 清华大学除了培育精英人才,以卓越的研发技术来改善人类的环境与生活外,更善于营造大学的文化氛围与积极发挥社会影响力。 他认为,世界级卓越大学应是—— 人文荟萃学术殿堂:学术风气鼎盛,大师鸿儒,引领校园博大精深治学文化,科技人文并重,教师有世界性的宏观视野,研究高深学术,带动学术风潮。 博雅专业的人才摇篮:教师充满热诚,谆谆善诱,提供高品质教学,学生敦品励学,奋发进取,或致力研究,深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园文化。 创新科技研发重镇:推动前瞻、核心科技之研发与创新,创造价值,发展文化创意以及永续、服务科技。 多元进步社会推动基地: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进而发扬义工精神,带动社区发展,对世界性问题作整体性探索,促进人类和谐发展。 清华轨迹 清华学堂与清华学校时期 1911. 国立清华大学初期 1928.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1937. 清华大学返京复校 1946.1 新中国接管与院系调整 1949. 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52.1 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197 1920年的清华园大门 本版文/记者 徐天 制图/周建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教学建制与课程设置
- 下一篇:百年清华:清华学堂受惠于“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