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郭沂:《五行》考略(3)

三、《说》
    庞朴先生说:"《五行》篇早先并没有’说’或’解’,帛书所见的’说’,是某个时候弟子们奉命缀上去的。"[5]这种论断大致是正确的。
    那么,具体地说,帛书《五行说》作于何时呢?这部佚书曾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解析《五行》,因而其上限应在孟荀之后。帛书整理者说,包括《五行》在内的"《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合抄成一长卷,……此卷帛书不避汉高帝刘邦、高后吕雉讳,字体接近秦篆,抄写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即公元前二O六至一九五年间。"[6] 今按,此卷帛书并非不避刘邦讳。《五行》简本第五篇第三章"有德则邦家兴",帛本作"国家",实乃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但是,我以为也不可因此处避刘邦讳而否定整理者对《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抄写于高帝时期的推断。刘邦在位时就出现避"邦"讳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照理说,成书年代要早于抄写年代,而秦代焚书坑儒,有言百家之学者斩,故亦不应成于秦代。依此,《五行说》当成于战国末期。
    不过,现存《五行说》是从《五行》的"圣之思也轻"章,亦即笔者所分的第二篇第七章开始的,其前经文无说。这是《五行说》的本来面貌呢,还是前有脱文呢?庞朴先生认为,在帛书《五行》的经文和《说》文之间,"显然缺少了五十行左右(按现有比例推算)的解说文。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损失。"[7]这种说法恐难圆满。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五行》的许多概念前后重复出现。按照《五行说》的文例,只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解说,以下省略。    《五行说》的第一段为:"’圣之思也轻’。思也者,思天也。轻者,尚矣。"这显然是对"思"和"轻"两个概念的解说。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早在经文的第二篇第四章就已经出现了:"不圣,思不能轻。"如果前有《说》文的话,这两个概念当在此章解说,而不应拖到后面。所以,我的看法是,《五行说》本来如此。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种推测。战国末期,有一个儒者,偶然接触到《五行》一书。他本来是漫不经心的,更没有解说的打算。但逐渐为其所吸引,终于在读到"圣之思也轻"一章的时候开始为其解说,并将其解说附于经文之后,形成帛书所见的样子。当然,也可能是某位弟子,听经师讲解《五行》,本来没有打算记录。后来当经师讲到该章的时候才开始记录。
    从《五行说》称引"世子"的情况看,这位解说者当为世硕之后学。
    贯读《五行说》全文,虽然它保存了一些久已失传的古训,如"轻者,尚矣"之属,但就其思想性而言,缺乏创意,了无新见,不足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