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张再林:中国古代身体政治学发微(1)

身国合一
    一如标题所示,笔者将提出“身体政治学”这一政治哲学概念,以表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并借以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学与西方传统的政治学二者在理论上加以区别。
    显而易见,这一概念的提出虽不揣冒昧,却并非无端而发,而是其来有自的,因为坚持身国合一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古人的不刊之论,同时这一论点又为中国古代历史坚实的社会政治实践所得以力证。先看古代文献中对此提出的有关论述:
    如《尚书》有“慎厥身,修思永”、“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尚书·皋陶谟》)之说,还有为政的“敬用五事”(貌、言、视、听、思)之谈(《尚书·洪范》)。
    如《左传》、《国语》有许多以身体与政体相互类比的论述,乃至《郑语》中史伯所谓的“刚四肢”、“和五味”、“和六律”、“正七体”等提法,其既是关于身体的养生之道,同时又不外乎为先王的国家之治道。
    如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荀子提出“正身安国”(《荀子·乐论》),提出“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肢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 ”(《荀子·君道》)。
    如《管子》提出“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管子·君臣下》)。
    如《礼记》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再如《淮南子》提出“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国之本也”(《淮南子·泰族训》),提出“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淮南子·诠言训》)。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里,古人或坚持身体为国体的象征,或坚持身体与国体之间具有同构性,或径直断言身体与国体二者本无畛域,异名同指。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大学》所谓“修齐治平”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纲领的推出。该纲领不仅断然宣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明确声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大学》之作为“大学”的真正宏旨,乃在于其从社会本体论的高度,将古之身道与治道完全打通和合并,从而《大学》的推出,实际上标志着一种身国完全合一的政治学理论在中国古代的正式形成和奠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