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陈少明: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2)

二、说《齐物论》之知
    "鱼之乐"中的关键词是"知",循此我们可以对照《齐物论》中若干相关的说法:
    1、知与不知 
    "一问三不知"中的对话与"鱼之乐"的旨趣可能靠得最近:
    -缺问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曰: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耶?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这是辩与喻的结合,主旨是以不知为知。理由是不同的"物"处境不同,故没法"同是",即对是非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如要以个别的我为标准谈知,实则无知的表现。反之,如果放弃"自以为是"的"知",即"不知",则可能是"至知"的结果。其中人鱼鸟兽四者,如当寓言读,则喻不同的"知"的主体。而知的内容,由"处"或"色"喻"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涉及的是价值判断(而非经验知识)的问题。
    "鱼之乐"也是通过辩与喻的结合来展示其意旨的。同时,两者都以人、物均有知喻不同的主体的共存。由于"三不知"中的"知"涉及有"正处"、"正色"等同悲乐或好恶有关的内容,故"鱼之乐也"当可看作对"鱼有知"的判断。这样,"鱼之乐"中的庄子对"知鱼"态度之执着,便应理解为一种尊重他人他物存在价值的信念。因此,说"鱼之乐"是对"三不知"的旨趣的推衍或补充,是行得通的。然而,"三不知"中辩的焦点"不知",在"鱼之乐"中并未揭示出来。即它只告诉我们鱼也有乐,但没表示鱼与人是否有同乐。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有,乐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人们又如何得知"鱼之乐"的消息的?
    2、不知与相知 
    《齐物论》并不否定人或物各有"知",只是这种"知"不能"同是"(或同非),只能"自以为是"。所谓"不知",其实是因为"不能相知也"。"不能相知"正是庄子要止辩或"不遣是非"的重要依据。请读下面这一相关的推论: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葚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 
    依庄子所言,任何争辩的双方,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而对立的标准是不能相容的。因此,不论你如何喋喋不休,争辩也不会产生同是或同非的结果。即使第三者出来仲裁("正之")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第三者同样也会自以为是的,其界入也是陡增是非而已。这种"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的说法,用现代哲学的语言,就是提出主体间沟通的难题。套"鱼之乐"的言路,就是鱼有乐,人有乐,但鱼与人不同乐。重检"鱼之乐","庄子"说"知鱼"虽巧舌如簧,但显然只停留在物各有知的意义上,而未深入到"俱不能相知"的层次上来。如果由这种层次深浅的对比,考虑"鱼之乐"为庄子后学的模仿之作,也是说得过去的。郭象注说,"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鱼然后知鱼也",着眼点放在对不同类可相知的辩护上,显然是吃了内外(篇)不分的亏,从而没关照到它与"不能相知"一面的差距。
    3、知与信 
    这样说,《齐物论》中的"知"便包括有物各有知(或情)与"俱不能相知"两重含义。其实不只如此,庄子说: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这里,知被区分为几个层次分明的等级。至知是知未有,即无;次知是有而不分,即只知一个抽象的"有";再次是对物作审察区分,但不涉及是非(好坏对错)问题;至于计较是非,是对"道"的整体价值的损害,为最次之知。"物"或"有"的确切含义如何且不论。说到底,知是否有价值,不是基于其内容的真实水平,而是基于其远离是非的程度来决定的。换句话说,这里对"知"的评价的标准是"善"而不是"真"。它关心的不是对象究竟是什么,而是把对象看成什么,或如何看待对象效果更好。至知就是"知道"。致知不仅是获取知识,同时还是形成信念。"知道"的目标主要是后者。知之至,是以有为无,也即以无知为知。实际是把知识与信念对立起来,用特殊生活信念排斥经验知识。就此而言,它与"鱼之乐"中的"知",大致可确定为同一个范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