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郭齐勇: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1)

拙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针对有的学者说郭简完全没有性善论的内涵和郭简主情、孟子排情等论而发[1],梳理郭简与《孟子》的联系与区别,重点阐发郭简中的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容。前文虽涉及到情气、情性与心志等关系,然限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本文系前文之姊妹篇,重点讨论郭简之身心关系问题。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公布之后,关于战国诸子百家之身心关系的讨论,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研读过庞朴、李学勤、裘锡圭、杜维明、魏启鹏、池田知久、杨儒宾、黄俊杰诸教授的有关论著[2],获益匪浅。在这些成果的启发下和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郭简的身心观。 
    关于"性--情(欲)--气--形(体、身)--心(志)--神(精)"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郭简诸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较为集中的是《性自命出》和《五行》,因此我们先解读这两篇,然后再说其他。
    一看到"心术",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学术界聚讼不已的《管子》四篇中的"心术"。在那里,"心术"指"心"体认"道"的方法和途径。按《礼记·乐记》和《汉书·礼乐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心术"自是心与物、心与身交互作用的途辙、状态和方法,也是养心、用心的过程和方略。而中国思想没有心物、身心之绝对二分,因此讨论"心术"不能不涉及到心思、心志、形、气、容色、行为、习性、物事等等。现在让我们先看《性自命出》的"心术"。从目前整理的文本来看,该篇开始讲性之所从出,性、命、天、道、情、气之关系,性、习、情、礼、心、物之关系,内、外、出、入之关系等,强调好恶之情性以外在物事为投射对象,而心志为其机关,为其主导。第9?2简:"凡性,或动之,或逢之,或交之,或厉之,或出之,或养之,或长之。凡动性者,物也;逢性者,悦也;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出性者,势也;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3]这就是说,对于人之禀性来说,感应、激荡它的是外在物事,因应、顺从它的是欢快愉悦之事,变易、更改它的是有目的性的后天人为[4],磨砺、锤炼它的是"义"德之行;客观情势、位势是表现、展示它的舞台,习行、训练是养育、培植它的土壤,大道则是帮助、增进人之性的法宝。该篇指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这是说,人道(或心道、心术)源于喜怒哀悲等自然生命的情气、真实。但道必然要高于情气、情实。该篇第14、15简:"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5]"道"统领种种色色的现象、事物。"道"即天地万物万事之总相、总过程、总法则,它并不在外。"道"与人对"道"的把握和体认密切相关,也就与"心"认识、体悟"道"的方法、途径及养心、用心的方法相关。因此,"凡道,心术为主。"这就是说,"心术"对于参赞道和体悟道来说,至关重要!这可以说是人的主体性的建立,涉及到心与身、心与物的关系。第41、42简再次重申:"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6]"道"有四方面的内容,如天、地、人、鬼神等(按《尊德义》指人道、马道、水道、土道),除人事之道可以言说之外,其他三道只能因势利导而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