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张丰乾: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8)

八、关于“平王” 
    讨论《文子》一书,不能不涉及“平王”的问题。八角廊残简《文子》有38处“平王”,传世本《文子》《道德》篇亦有“平王问”之语,同样未见“周”字。《汉书·艺文志》“《文子》”之下班固注认为《文子》称周平王是"似伪托者也"。黄震以周平王与文子相去甚远为由论证《文子》之伪,姚际恒认为称"周平王"是伪托而《文子》一书不是伪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周氏涉笔》认为"其称平王者,往往是楚平王,序者以为周平时人,非也。"孙星衍认为班固误读《文子》把楚平王当成了周平王。但是,孙星衍的假说仍然有很大漏洞。
    1、“平王”:与“文子”的势不两立:
    如班固所言按图索骥,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称周平王问是委托。从现有资料来看,在《论语》中提到的公叔文子、季文子、孔文子、陈文子等与孔子同时的“文子”都是大夫、将军、上卿之类的贵族或大臣,不可能是老子弟子。
    这个平王如果是楚平王,实际上他的时代要晚于孔子,老子的弟子不可能和他答问。
    著名的政治家文种是楚国人,《史记正义》云:“大夫种,姓文,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江瑔在《读子巵言》中认为“文子即文种。古人所未言,自余始发之,颇足惊世。”他认为自己的意见“发千古所未发,窃喜不为古人所欺”。但文种身前身后都没有称文子的记载,他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越国,几乎没有机会和楚平王答问,也和思想界没有什么关联。江瑔认为文种是“老子弟子”,跟随老子到了函谷关,老子西行而文种入越,目前还没有文献为这一猜想提供线索。
    还有一位和孔子同时的“文子”,是齐庄公时代的田文子须无,和晏婴一起参与政事,也不可能是老子弟子。“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 楚平王是在齐庄公去世的二十年之后才取得王位,二人也不可能答问。
    2、从“平王曰”的格式看 “平王”非实指
    《文子》一书从未提及平王是哪个平王,但是屡次出现“平王问”、“平王曰”的格式,史书中记载帝王诸侯的言论,一般都是“某(国名)王曰”或“王曰”,这是直接引语的格式,或者说是类似于现场的纪录。而谥号则是死后所加,后来者如果以其谥号为称呼,则属于间接引语,依托其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所以,分别出了“平王”和“平王问”、“平王曰”之间的微妙差别,可以使我们多一条思路。再考虑到文献之中有平王的地方无文子,有文子的地方无平王,颇有“势不两立”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就不是“好象”而是比较肯定的了。至少他们中间有一人是伪托。
    3、伪托“平王”的例证:
    《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太平御览》八百四十引《说苑》:“高平王谴使者从魏文侯贷粟”,向承周《说苑校证》案:“‘高平王’乃当时隐语,犹《庄子》书言‘监河侯’之比”。此“高平王”更是无稽可靠。
    4、如果“文子”是指孟尝君的话,“平王”又是谁呢?有四种可能:
    A、齐襄王。根据是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中有“南攻平陵”之说,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战国策·齐一》中均写为“南攻襄陵”,在《史记·魏世家》和《竹书纪年》中写作“围我襄陵”。说明“平”和“襄”有互换的可能,是否的确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但至少是多了一条线索。
    B、泛指“齐王”。“齐”和“平”义同互换。
    C、暗指战国末期死后无谥的某诸侯王。
    D、泛指“处淫暴之世,而欲化久乱之民”的君主。
    九、平王与文子可能的身份
    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来看,道家多依托之作。结合文献资料与《文子》本身的体例,及平王与文子 “势不两立”的情势,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作者自隐其名,依托文子阐释道家思想,这个“文子”就是田文,而依托“平王”言明时世。[14] 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行文的方便。[15]
    原载《华学》第五辑,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