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

 其次,把“圣人不仁”释译为“圣人没有仁爱之心”,也是不当的。老子笔下的圣人是“道”的化身,是最理想的君王,因而也是最讲仁爱的,这在《老子》中多有论述。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四十九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圣人对天下苍生悲天悯人、终极关怀之情跃然纸上。又说,圣人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意思是说,圣人总是让万物(包括万民)自我发展而不硬性控制,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事业成功而不居功自傲。“圣人不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这是说,圣人是不为个人积累财富的;他只知为民众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地做事,而从来不争个人的名利。这是何等无私而博大的仁爱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十七章,老子说:“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即实行“无为而治”,旨在为民众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广大民众实现个人自由、自主,群体自治,自己教化自己,自己成就自己,显然这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仁爱。
    或问:既然老子笔下的圣人最讲仁义,那么应当怎样理解老子关于反对仁义的论述呢?学界所指老子反对仁义主要是根据两句话:一是“大道废,有仁义”(十八章);二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十九章)。现在试作分析。古今大多数注家将“大道废,有仁义”视为价值判断,因而将“大道”与“仁义”截然对立起来。其实,这句话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陈述。意思是说,在大“道”废止的情况下,才产生了作为道德规范的仁和义,因为在大道盛行的“至德之世”里,人们是“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的(《庄子·天地》),因此没有也不需要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
    关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毫无疑问,“孝慈”属于仁义的范畴,可见老子要弃绝的并非正面意义的仁义。事实上,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仁义已经被异化了,成为某些人欺世盗名的工具。正如庄子所无情揭露和辛辣嘲讽的:“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胠箧》)就是说,仁义本来是为了矫正人们非仁义的行为而提出的,但到头来却被那些最不讲仁义的窃国大盗之类窃取了,“仁义”还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干脆抛弃,这样还可以剥去他们头上“仁义”的光环。显然,老庄的这些话不过是激愤之词。况且,“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中的“绝仁弃义”是《老子》通行本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文句,而在战国楚墓简本《老子》中则没有,与此相应的是“绝伪弃虑(诈)”,全句作“绝伪弃虑(诈),民复孝慈”。显然,这句话不会产生歧义。究竟何为《老子》的祖本,或者说老子当初是否讲过“绝仁弃义”的话,现在还难以确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