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幸存者的哲思(图)


    
    四川地震一周年,我在成都一直捧读一本三十万字的大书,书名是《现在的我们──五.一二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我读了不是斑斑血泪的悲鸣,更多的是对这次地震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后者是深刻而饶有意义的。一位劫后幸存者说:
    天道运行是有规律的,作为自然,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有一天,它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这次灾难也是一次爆发,天人合一,我们对物质的欲望不停地膨胀,人类不断地在和自己的欲望斗争。在古代陶渊明时代、李白时代,人和自然保持着很好的距离。我们现在呢?人类不应该拿着刀子去宰割自然,人类要不停地和自己的欲望保持距离,把这种关系调整好,与自然的关系就调整好了,这有点宿命的感觉。这次大地震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只是死亡,可能还有一种已经忘记很久被突然想起来的,包括各地志愿者行动,就是这种东西,地震以极端的方式提醒了我们,人类是否应该调整一下自身?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去慢慢地想一想。(马明林)
    以上这段话,包含丰富的哲思,这与中国古人提倡“天人合一”旨趣相近。只有经历生死攸关的边沿上的人,才能有这样深刻的参悟。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包括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天道与人道统一等思想。 
    “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在大自然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从另一角度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从实质意义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也包括在传统道德观之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寓意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大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
    此外,先秦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什么时候,我们把祖先两千年积淀的思想结晶和遗训忘记得一干二净?!物欲高涨,为一己的利益,大量破坏自然生态,采取与大自然为敌的态度?!
    在这次地震后,幸存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古今社会价值作了比照,并认为这次地震是以极端的方式启示我们。
    这一段话真有醍醐灌顶之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