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楼宇烈:儒家修养论今说(3)


    儒家在修养论上十分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修养既要在认识上弄清道理,而且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由此,他们在"求知"和"力行"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养方法,其中也不乏可供今人择善而用之的东西。以下择要介绍之。 
    儒家讲修养,首先讲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确立宏大的、坚定的志向,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奋斗的目标。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段话,他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一个要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必定要受到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练。由此也可知,只有那些有宏大而坚定志向的人,才会自觉地去进行修养,主动地接受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练。孔子弟子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不移,诚恳地讨教而且联系实际思考,这样仁德就在其中了[27]。宋儒程颐在解释第一句话时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28],明确地指出了坚定的志向对于修养实践的重要性。反过来说,一个志向不坚定的人,他的修养是不能成功的;而一个志向不宏大的人,他的修养至多也只能成就为一个独善其身者。
    儒家以"反求诸己"、"改过迁善"、"见贤思齐"为修养之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所以他总是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而从来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的。孟子则更具体而明确地说:如果你爱别人而别人并不亲近你,那就应当反思你的仁爱是否真诚;如果你治理别人而别人并不服从你的治理,那就应当反思你的智慧是否足够;如果你礼貌待人而别人并不敬重你,那就应当反思你的礼貌是否虔诚。总之,一切行为如果在实现中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当"反求诸己"[29]。反求诸己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不足者补足之,有过错则不讳言而勇于改过。儒家是允许人们犯过错的,只是要求人们知错必改。诚如孔子所说:"过则不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程颐在解释这一思想时,进一步发挥说:"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又说:"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朱熹也说:"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30]不足者补足之,则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就是儒家常说的"见贤思齐"。而如果当你见到别人身上"不贤"的方面,则应当赶紧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一并改过[31]。修养就是要通过平时长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所以,儒家在修养中强调"严以律己"、"反求诸己"、"见贤思齐"、"改过迁善"等等,仍然是我们今天进行修养的有效方法。
    在"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了一个"慎独"的修养方法。所谓"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洁身自好的意思。如孟子说:古时候的人,得志时则普施恩惠于百姓,不得志时则修品德以显于世。一个人不通达时应当"独善其身",而当其通达之时则应当"兼善天下"[32]。孟子所谓的"独善其身",也就是"洁身自好"的意思。荀子最早提出"慎其独"这个命题,并把它与"诚"(诚实不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君子有至德,所以为人们理解、亲近与尊敬,这都是因为他能慎其独的缘故。然而,只有做到诚,才能慎其独,只有慎其独,才能显示出至高的品德,才能支配万物、教化百姓"[33]。以后,儒家重要经典《大学》和《中庸》也都讲"慎其独",进一步发挥了荀子所强调的"诚"的思想。如把"慎其独"解释为"诚其意",而"诚其意"就是"毋自欺";或者说,在人们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要格外地谨慎,不可做出亏心事来[34]。后人引申此意,有所谓"不欺暗室"之说。宋明理学家大都十分赞赏"慎独"的修养方法,因此近代以来也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和否定。不过,我以为朱熹在讲解《大学》"慎其独"一句时说的:"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还是很有道理的。试问,一个连"毋自欺"都做不到的人,还谈得上什么修养?
    进行自我修养也与做其他事一样,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能专心一志、持之以恒地去做,否则是达不到修养目的的。荀子曾说:路虽然很近,不走是到不了的;事虽然很小,不做是成不了的。一个经常无所事事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出人头地之处的。所以,不从半步半步地积累起来是不可能达到千里的,没有一条一条细小河流的汇集是不会有大江大海的。荀子还认为,人们在修养方面应当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那么不管什么样的人,或快或慢,或先或后,总是可能达到的。千里马日行千里,而平常马不停地跑上十天也能达到;同样,只要半步半步不停地往前走,一只瘸了腿的鳖也能达到千里之远;只要一筐一筐不断地往上垒,最终总能堆成一座高山[35]。持之以恒与专心一志也是分不开的。孟子关于弈秋教二人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的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而孟子举这个例子,则正是为了批评那种"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即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的[36]。决心、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能否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荀子有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可以作为我们修养时的座右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用;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师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孔子以能与仁者相邻为美事,认为不能选择仁者做邻居,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的人[37]。而荀子则反复强调"隆师而亲友"。他认为,一个人不管他原有的资质如何好,如何聪慧,也必须"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然后才能不断地进步。假如整天与不良的人处在一起,那么最后连身陷刑网时还糊里糊涂呢!所以俗话说:"不知其子视其友。"[38]他还说.所谓朋友的意思,就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又怎么能互相帮助呢?因此他告诫说:"不可以不慎取友"[39]。这是人们在修养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否则或将因师从不当、交友不慎而使自己的长期修养成果毁于一旦。
    言行不一是儒家修养论中最为人所不齿的。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就是怕自己在行动上做不到。又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羞耻[40]。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在修养中做到言行一致。一个人立志固然要宏大,但如果他只是一位言而不行的人,那就反而不如那些立志虽不宏大,却能说一点就做到一点的人。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儒家关于修养的方法和要求,只是全部儒家论修养方法和要求中的一小部分而己。我认为,这些修养方法和要求,在经过现代阐释后,是可以提供给今人修养时参考和采用的。
    儒家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从"修身"做起,所以他们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我并不认为修身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因为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大大超过道德的教化力量。但是,我也不认为因此就可以放弃道德教化的努力,否定自我修养的必要。人不应沦为单纯的经济动物.把自己变成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奴隶;人应当用自己创造的物质经济成果来为净化人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道德品格服务。修养将使人自觉到这一点。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重要,自我修养也就越不可缺少。所以我认为,今天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应当考虑设立一门"修身课",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广大职工中也应当广泛地、经常地展开各种与职业有关的"修身"活动,作为成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原载于《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