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老子生平三考 (8)

三、 正是《道德经》的“保密”,使得晚辈及后学者在继承《道德经》思想的时候,必然同样采取了“保密”的态度。此之,则形成了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之“密传”的事实。
    那么,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的晚辈及后学者是什么人呢?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除开李耳的道家之外,如在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等之中,哪些秘密传承了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呢?
    这里,只消稍微分析一下就清楚了。
    首先,最不可能与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有传承关系的,当是儒家、法家、名家。
    简单说,因为,比如孔子,即儒家,它讲的“道德”,是“宗法伦理”修养方面的道德,这与老子讲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道”和“德”的思想,特别是由“道”,即“柔弱胜刚强”所产生的“武术”、“武学”思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比如法家,它讲的“法、术、势”三位一体,就是在为“刚强胜柔弱”造势、建言,而这明显与老子的以“柔弱胜刚强”来批判“刚强胜柔弱”的思想相悖。
    比如名家,它讲逻辑,讲“名正言顺”。无疑的,它是维护孔子“克已复礼”的“正统”思想的。
    其次,不可能与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有传承关系的,当是墨家、阴阳家。
    简单说,因为,比如墨家,虽然它讲“兼相爱,交相利”,与《道德经》的“有德司契”的契约观如一脉相承,讲“尚贤”、“尚同”,与《道德经》讲的圣人要“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如出一辙,讲“非攻”,与《道德经》的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好像一致,等等,但是,它却没有认识到《道德经》在对“国”的认识上的“柔弱胜刚强”思想这个根本。
    比如阴阳家,它讲“阴阳”,讲“五行”、“八卦”,但其作用旨在“堪舆”,和看凶吉、看风水、看相等等,故其完全与《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不一样。
    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兵家、纵横家了。
    而这两家,正继承了《道德经》“国之利器”的“武术”、“武学”,即“兵法”、“智谋”思想。
    概括的说,《孙子兵法》讲的“道、天、地、将、法”,其中的“道”,就是老子的道、德思想。它贯穿了老子所揭示的基于“柔弱胜刚强”而产生的“武术”的“内在条件”和“三种武学境界”。《孙子兵法》明确的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完全接收了《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武学思想。《孙子兵法》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还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完全接收了《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的“上乘武学境界”,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谋”思想。
    同样,纵横家以《鬼谷子》一书为代表,也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智谋”思想。正如史书评论:“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等,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因此,有“《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之说。
    如果说《道德经》,与兵家、纵横家的武学思想有所不同的话,那么,《道德经》主要是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单打独斗”,主要揭示的是“柔弱胜刚强”的“内在条件”的话,那么,孙子、鬼谷子则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集团作战”,主要揭示的是“柔弱胜刚强”的“外在的主、客观条件”。这个情况表明,老子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有关。
    由此可见,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只有兵家、纵横家才继承了李耳及其《道德经》的武术、武学思想。而且,兵家、纵横家谨遵《道德经》“保密”的告诫,故对其“武术”和“智谋”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出处,实行了严格保密。
    对此,有事实为证。
    证明一:《孙子兵法》、《鬼谷子》,及后来的《三十六计》等等,在其书中均不见师承关系,不明武学理念的源流和传承关系,这是何故?这难道说都是历史的“偶然”吗?显然不是。而这种情况,正反映出了历代兵家对《道德经》之“国之利器”的保密告诫之“忠诚遵守”所致。这就是唯一可信的解释。
    有《三十六计》之“编者”说,其计谋源于《易经》。但是,《易经》本质上是一部“占卜”书。对此,《孙子兵法》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可见,《孙子兵法》尚不信占卜,“不象于事”,“不验于度”,那么,《易经》又何来生得出“兵书”?然而, 事实上,《三十六计》充满了《道德经》的“武术”和“智谋”思想,其战例几乎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结晶。因此,兵家、纵横家继承了《道德经》思想。除此之外,岂有他哉!
    证明二:《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始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期”,并公认为“并非是孙武一人所为”。可见,《孙子兵法》有着众多作者,前后计有几人。既然如此,除开孙武之外,其他几人也都姓“孙”,这可能吗?显然不能。其中的“隐秘”,难道就不是“保密”?
    证明三:从时间上看,据笔者考证,老子大约生活于“西周中晚期”,即几乎没有“集团作战”的时期,而孙武、鬼谷子大约生活于东周中晚期,即出现了大规模的“集团作战”的时期。这就使得老子的“武术”、“武学”发展为“兵法”、“智谋”完全符合逻辑。
    证明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分“德经”和“道经”。其中,“道经”侧重讲哲学,主要包括“武术”、“武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德经”和“道经”因有“道、德一统”、“以德治道”的思想从中连接,故《道德经》必是一部“兵书”无疑。既是兵书,后人必然要对其保密,而且必定“密传”。历史的看,对“武术”、“武学”的传承,自古以来就讲“口传心授”,就讲“不传外人”,这已经是不成文的传统和规矩,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基于此,《道德经》思想必然“密传”无疑。
    因此,先秦兵家、纵横家是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的传人,并且对其“武术”、“武学”思想进行了保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