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老子生平三考 (5)

三、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形成“道、德”思想 
    为什么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会形成“道”、“德”思想?
    老子形成“道”、“德”思想的直接原因就是:
    一是对“王道”的思考。
    当老子来到荣德山“占地脉”的时候,必然要缅怀周文王 
    的“积善行仁,政化大行”,缅怀周武王的“武功”,和反思周王朝兴旺和衰败的原因。这种缅怀和反思,就表现为对西周“王道”的思考。而对“王道”的思考就是对“道”的思考。正是如此,就形成了老子“道”的思想。
    二是对“天地自然”的思考。
    当老子在对“王道”的思考的时候,必然要思考“王道”的受制性和条件。而“王道”为“大”乃“四域”之一,故老子不能不把对“王道”受制性的思考转向“地”、“天”,和“自然”。由此,深化了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对“道”的形成和深化的过程,就正表现如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老子的“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这就是:在四域之中,“人”,就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王道”;“地”、“天”指人的自然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存在“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自然”指宇宙万物中存在“阴阳及其变化之道”。老子认为,“王道”受制于“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而“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受制于“阴阳及其变化之道”。同时,老子认为,“道”和“德”即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说法,故“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从而形成了“道德一统”的思想,即“道高德高”、“道低德低”,或者,“德高道高”、“德低道低”的思想。对此,笔者著文《论中国“道”、“德”思想的变迁》专门进行了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老子形成“道”、“德”思想的介接原因就是:
    一是受先秦“阴阳”观的影响。
    据传,伏羲创“阴阳”以及“八卦”。以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哲学观。这种哲学的一大成果,就是造就出了一大批诸如“阴阳家”这样的方家术士。老子也位列其中。但是,老子在思考“道”的时候,将此阴阳观贯穿其中而产生出了新的认识,即在老子看来,“柔弱”与“刚强”的关系就是“阴”与“阳”的关系的反映。以此,就能做到以“阴阳”观去认识人的自然生存环境,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与历史上的“阴阳家”划清了界限。
    二是受山川地理的影响。
    老子“西游”,一路走来,必然会受到沿路山川地理的影响,而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启发。
    比如,荣德山的一些地貌特征就可能激发老子“阴阳”及其“辩证法”思想。
    对于“阴阳”的联想:
    其一、荣德山,即老君山,有“大老君山”与“小老君山”之分。大老君山,在西,雄奇峻险;小老君山,在东,尖耸秀拔。两山相距约6公里,互为映衬。这种地貌,也就如阴阳家所说的“大地之乳”。
    其二、在荣德山,即大老君山上,有在整体岩石上形成的“鸳鸯池”。其积水不多,但四季均衡。
    对于“辩证法”的联想:
    如,据南宋《舆地记胜》记载:荣德山,即大老君山,“其山在山谷之中,独拔五百余丈”,但是几十里路之外的“资州、昌州、富顺皆见之”。这样的地貌特征,就可能激发老子的“高下”、“远近”等等的“辩证法”思想。
    因此,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形成了老子的“道”、“德”思想,以及“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正奇”、“攻守”、“进退”、“高下”、“远近”等等辩证法思想。并以这些辩证法思想作为“条件”,而支撑起了“柔弱胜刚强”这一老子的核心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德经》。
    所以,如果没有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清清静静的对周王朝的兴衰得失的一番思考,又哪里可能写得出《道德经》?由此,可以说明,老子的《道德经》最终形成于荣德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