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关系(2)

与孔子推崇“礼”相反,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乱之首也。”此话何来呢? 
    关于老子生平事迹,我们所知不多。《史记》仅记载:老子名李耳,是管理周朝典籍的史官。此外其说不祥。幸好,老子留下《道德经》有5000余字,可以了解他的基本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德”的本原。最初,“道”和“德”是统一的。“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为生、“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指没有人为限制和人对人的统治。
    读过《道德经》的人即使没明白太多,也会明白老子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老子提出“道”,根本目的在于论证农民利益的合理性。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就是说,“德”、“仁”、“义”、“礼”都是“道”的退化,是世道不断恶化的标志。(下文《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将对“道”进行详细讨论)
    站在农民立场,老子认为,“礼”是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精神武器。老子反对一切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认为“美与善是丑与恶的别名”。老子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是“国家”坚决反对者。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是苛捐杂税压迫造成的;老百姓造反是官逼民反;老百姓不怕死是因为活不下去。
    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是那些“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的统治者压迫造成的。这些统治者满口“仁义道德”,实际是“盗夸”——强盗头子。“非道也哉!”
    老子提出的“道”,实际是反对压迫的一面旗帜;老子说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反对剥削的手段;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是保护农民利益“村落”的哲学素描。林语堂说:“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几千年来,老子哲学就这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保护神。老子是中华民族之幸!
    毫无疑问,孔子所说的“仁”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最初,信奉“仁”的人“天下不过七十二人(韩非语)”。但是,两千多年来,“仁”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成为了区别于“基督教”的中国人的“圣经”。
    老子哲学的信奉者主要在民间,然而老子以其“照彻千古”的哲学威力,使任何人不能藐视中国农民的存在。老子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真神”,差不多是历次农民起义的“总军师”。就是“玉皇大帝”,也要称其为“太上老君”。
    抛开“文本”,抛开“咬文嚼字”的注释,这就是孔子和老子为什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导师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