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不折腾"的文化思考(1)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时间表。令人振奋!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总书记提出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九字方针,尤其是“不折腾”的新提法,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亦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通过历史文化视角,笔者试图探讨这一新提法的文化内涵。
    “不折腾”的提法,极易使人想起老子的那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烹煎时需要非常小心,不能由着性子翻搅,否则小鱼就会散碎锅中。在一般人印象中,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似乎不像儒家那样强调积极入世,并以治平天下为己任,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治国方略了。其实,翻翻中国历史,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汉唐以来,虽说表面上推崇儒学,汉武帝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要达到治世或进入盛世,却都离不开道家思想。而当历史处于拨乱反正时期,尤其如此。用古人的话讲,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即如老子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执政理念。按照时下国内学者的诠释,就是不扰民或少扰民。以西汉初期为例,鉴于多年战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造成的巨大破坏,老百姓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当时的统治者遂顺应民意,采取轻徭薄役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稳定了天下,巩固了政权。并经过数代努力,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不妨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对太子的教诲:“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贞观政要》)。”此前,魏征和太宗在一次谈话中,曾把君王喻为“舟”、黎民喻为“水”,并联系历史兴亡,讲了一番“载舟覆舟”的道理。这番道理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就是敬畏老百姓。唐太宗接受了魏征谏言,并将之列为太子的培训内容,尽管是以维护皇权为目的,但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民众力量的敬畏。这种敬畏的另一面,便是权力的自我约束,或曰不乱讲话,乱表态,乱出点子,尽可能避免扰民。惟其如此,唐初方能贯彻“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夯实了基础。由此可见,希望治国者能够顺应时势和民心,不要随心所欲胡乱折腾,使老百姓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以便逐渐恢复生产力,最终达到社会由乱而治。这恐怕才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真谛所在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