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风行不衰:可喜还是可耻?(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12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对此,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新民说:“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精英文化要想得到普及,让更多的受众认知并掌握,就必须借助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去实现。在国学经典走向普及的过程中,“孔孟老庄”以被解读的形式出现是必然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解读儒道经典类书籍的盛行,张颐武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家增长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我们已经超越了我们中华民族20世纪以来整整一个世纪的,很深刻、很深沉的民族的‘悲情’。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发现它是我们现在用来安身立命很需要的一种价值。” 包装的国学:越亲密越遥远 事实上,许多读者在借助“解读”来感受子集经典魅力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的迷失在书店里五花八门的解读版本的迷阵之中。百度贴吧里的一名网友就曾忧虑地表示,许多解读类版本没有完整公正地解读经典,一些有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的读者还好,了解解读的内容只是原著的一个方面,并且是向着“好”的方面去解读;但许多不了解原委的孩子会问:孔孟思想这么好,哪里有什么糟粕?那么为啥还要掀起新文化运动,还要学习外来文化?一名网友更是将矛头直指此类书籍的作者:“看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东拼西凑、杂乱无章。说白了,就是谈些自己的肤浅见解,用国学包装自己。”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的观点更加尖锐,他表示长期阅读这类快餐式的经典会让人们丧失对原著的理解能力:“注水读物代替了原典,快餐代替了正餐,通俗阐释者代替了古代圣贤本人,这是文化垃圾化时代的基本图景;原典解读代替原典阅读,虽然有望接近现代生活,却离古代哲学更加遥远,这是一种现代化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提倡大众消费“元典”是不可能的 面对近年来出版界“高烧不退”的解读儒道经典热,兰州大学文学院的樊得生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元典阅读”的主张:“现在学生很浮,人云亦云,许多知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从‘元典’出发。我要求学生去阅读那些支撑起各民族文化的经典,特别是‘轴心时代’的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