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背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55 网易 佚名 参加讨论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传统的研究视角和多数学者大多只注重于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沉醉歌舞美色,以及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或者叛军强大,组织有方等因素。然而,许多学者却忽略常常一个史实:安禄山之所以能速成气候,与他的用人之道有很大关系,史思明就是他的得力干将。虽然安禄山后来被其子安庆绪所弑,而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但史思明依然继承安禄山“不拘一格降人才”作风,继续网罗各式人才。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皆为少数民族的背景下,他们不拘泥于民族界线,惟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战略 安史叛军中虽然有将近二十种少数民族成分,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汉族人。然而,安史叛军这样民族结构纷繁复杂的军队,竟能横行盛唐之时长达八年之久,并几度攻陷洛阳和长安两京,原由固然很多,但从用人角度,如下三方面因素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放宽用人视野。作为蓄谋叛乱已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李唐王朝,建立一个统治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新政权。基于这一目的,他们当然要充分考虑当时唐王朝统治范围内的民族结构。虽然在唐朝的北方、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活跃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且有的已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从总的布局来看,汉人生活的地区占绝大部分。这种布局势必会使安禄山、史思明充分考虑汉族人的能量和势力,不至于把视野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身上。 广泛储备人才。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前后都曾广泛搜罗汉族中有能力的人物为其所用。安禄山、史思明虽是胡人,但他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唐王朝统治地区内汉族是主要民族,汉族人是其依靠的主要力量。为此,他们广泛搜罗唐朝宗室、汉族名流、儒学贤才以及唐朝名将的后代为己所用。据《新唐书·郑虔传》记载,安禄山曾“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被挟持的百官中就有一些儒学贤才,如郑州荥阳人郑虔著书八十余篇,时号“郑广文”,是当地有名的博学多识之才,就在这时被安禄山授为水部郎中。 积极开发人才。安禄山叛乱后,叛军先后攻陷两京,唐王朝的一些文武官员,或由于对唐玄宗和杨国忠表示不满,或由于官场失意,或看不清局势发展的自身发展前景等原因,纷纷主动投降了叛军。而到了叛军阵营,许多原先不被重视的人才竟能如鱼得水,扶摇直上,找到发挥自身才能的广阔空间。这正如《旧唐书》作者所说的那样:“禄山寇陷两京,儒生士子,被胁从、怀苟且者多矣;去逆效顺,毁家为国者少焉”。这些“儒生士子”在安史叛军中十分活跃,对于叛军的发展壮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异化"之后:儒学法家化概念之补思(2)
- 下一篇:当代理想哲学精要(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