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特色、实践精神。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特质而言,则是中国的。
    ○理论创新要有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思想问题的意识,要有长远的和开放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积累的发展战略举措。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由胡福明等同志执笔的、署名“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揭开了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序幕。该场理论大讨论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划时代文献的诞生,也为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功绩是拨乱反正,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之一则是理论创新。从当年的解放思想到之后的理论创新是一个一脉相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这种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正好印证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特色、实践精神。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一就是历史地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认真挖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用新的方法填补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研究空白,在新的视野中反思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和时代局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适用于一定的范围的、相对的和具体的历史真理。真正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哪些内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与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因而需要坚持发展;哪些观点看法确实已经过时,因而需要突破与扬弃;哪些方法与结论本来正确却长期被曲解或被严重遮蔽与忽略,因而需要恢复发扬。只有了解历史的人,才能避免重犯历史的错误,才能克服历史的局限。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二就是深入地科学地概括总结与抽象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理论水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可是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特质而言,则是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概括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重要思想概念,其理论实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其语言风格、精神底蕴无疑浸透着中国文化色彩。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三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深刻而急剧变化着的世界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形势新特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认识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大胆吸收与借鉴包括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成果,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形态、思想内涵、语言特点。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理论创新的时代性特色,说到底就是能不能保持理论上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从而保障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理论思想与领导决策上的先进性。当前改革开放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给予研究解决,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概括与提炼。比如,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保持先进性问题,就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执政风险考验,提出的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新课题。再如,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新时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本纲领,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问题,关于走和平发展之路、构建和谐世界问题,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等等。这一切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重要总结,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来没有提出过的创新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进学科体系、学术研究、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这就说明,理论创新要有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思想问题的意识,要有长远的和开放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积累的发展战略举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首先要有自觉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即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采取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问题:诸如经济实力空前增长,但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确立但还很不完善,传统发展模式并未根本超越;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贫富差别继续呈拉大趋势,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比较严重;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和经济发展要求差距还比较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国际竞争随之日益激烈,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竞争风险明显增多。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地认识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面临的诸多重大矛盾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社会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国际发展的风险与机遇的关系。这些重大关系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需要研究的、也最有可能出新创新的方面与领域。
    其次,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的突破口经常是在原有经典著作中处于次要的问题,是在现实的不断激化与强化中逐步凸现的新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实是经典作家们偶尔提及的问题,但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时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尖锐矛盾来实现社会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焦点问题意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极不和谐现实的批判,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理想的正面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的最彻底深刻地即辩证历史地批判: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和谐,而且深刻分析了造成这种种不和谐的社会历史原因。二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社会和谐”。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他们主张的共产主义设想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提出共产主义是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经典作家并没有提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所以就需要我们今天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深入学习、大胆探索、综合创新。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理论工作者就必须到实践中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然后进行加工、制作、提炼、升华为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管用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包括和谐哲学、和谐社会学、和谐经济学研究等等。事实上,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已经为我们指明了研究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二是要加强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做到古为今用;三是要注意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善,工作富有成效。
    第三,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直接回答今天已经成为主导现实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更要关注马克思所批判的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及批判本身的历史局限性。经典马克思主义更多关心的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而相应地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问题,而正确认识这种调节能力,无疑会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借鉴。
    事实上,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节能力的社会形态。从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上半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这既是资本主义社会一次次不断地陷入矛盾与危机的过程,也是逐步自我完善的成熟进步过程。今天的西方社会早已不再是当年马克思眼里那种矛盾重重的严重不和谐状态:生产关系方面出现所有制形式多元化趋势;经济运行出现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收入分配关系出现了兼顾公平的趋势;政治制度上出现民主化的趋向,民主选举制度更为完善,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因素大大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程度越来越广泛深入。导致这些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国家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国家干预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自我调节。但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矛盾的激化超过了自我调节的限度时,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又开始新的自我组织与调节的运动。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由于不可克服的自我矛盾而必然要被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作为能够克服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更为先进的社会,它自然具有着更强的自我协调的特征与能力,所以和谐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也是其历史的本质的必然性。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