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从道不从君:历史角度看儒家生命力(6)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里产生的儒家文明形态,具有特殊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同样是一种潜在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但是到了西方对中国发出咄咄逼人的挑战后,它的消极性逐渐表现出来。而中国文明的保守性也和儒家文化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正因此,五四运动开始逐渐形成了对儒家文化强烈批判的思潮,五四的爱国知识分子就是把批判传统文化作为救亡图存的一种起点的。陈独秀当年就说过:我宁愿忍受过去国粹的消亡,也不忍现在和将来的民族不能适合于生存而绝灭。这种观念实际上从五四开始一直延续下来了。这种思想多多少少受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今天重新回顾历史,我们应该以更客观、更冷静的态度来反思历史,尤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获取我们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新资源。
    如果要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明,我想,如果我们民族一方面保持着华夏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规模效应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多元竞争机制的发育成熟,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个人的微观活力能持续保持下去,那么,中华文明的复兴就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讲演者小传
    萧功秦
    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促进会学术委员,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主要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当代中国转型政治研究、中国文化史等等。曾赴美国、德国、瑞士、法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访学,专著有《中国的大转型》(2008)、《萧功秦集》(1995)、《儒家文化的困境》(1986)、《历史拒绝浪漫:新保守主义与中国现代化》(2001)、《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1999)等多种。 (责任编辑:admin)